房天下

Fang.com

在黄埔古港的一次驻足凝望 感受多少琶洲文化之风

房天下2015/07/09 00:00

*本页涉及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指建筑面积

编者按:琶洲,关于他的过去及现在,都有着道不尽讲不完的故事。这里曾经是千年古港;随着近代的变迁,近百年来,这里成为过城市的边缘,广州 区的“西伯利亚”;近10年,得益于广交会展馆落成这里重新走进大众的视线;刚过去的不久,这里被腾讯、阿里相中成为未来的总部。本次细说琶洲策划将务求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这片土地

古港遗韵 千百年贸易流转 历尽风雨沧桑依然 瞩目

凤浦回声 十数世名人辈出 饱经云雾迷蒙仍旧天下倾心

——赞黄埔古港联

时光虽未曾停驻,人心却可任意驰骋,大江南北,黄河内外,古韵风骚,明朝瑰伟,何其逍遥也!一幅《清明上河图》说不尽汴梁市井的繁华绮丽,一部《东京梦华录》讲不清东京社会的风俗人情。宋代,中国历 海上贸易发达的时代,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国祚绵长,仅次于汉代的朝代!海上贸易的繁荣深刻地改变着宋朝的社会,改变着沿海城市的命运。让我们将焦距拉近,聚焦在躺在珠江海口广州东边的那如微尘的村庄——黄埔。

宋代并不是黄埔的 时期,但是初创之功不可泯灭。据史料载,北宋时黄埔村已经建村,南宋时已经有许多船舶停靠在此。黄埔生自宋代,终于在明清偶然地走向繁荣!那是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清 划定广州一口通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灾难,却变相打造了黄埔几个世纪的风华。历史就是这样吊诡,一件事情可以令一些人痛苦,却也令另一些人兴奋。清中后期的黄埔,“夷舟蚁泊”蔚为壮观。哥德堡号、中国皇后号的相继到访,凸显了黄埔古港在 贸易中的突出位置。

人间又是百年逝,凤浦萧萧不当年。今天的黄埔古村携着黄埔古港静静地守在那里,却不是在守候远道的航船,而是在守候文化探索的旅人。坐公交车到黄埔村站下车,就看到了新修的黄埔村牌坊,“黄埔村”的上面写着“凰洲”两字。

千年历史的古村,保留了大量的古庙宇、古祠堂等古建筑,可以看出如今的黄埔村建设也以青砖为主,要打造一种复古的文化氛围。

进入村子右转走一会儿,就看到了早在宋代就已在此的北帝庙。北帝又称真武大帝,统理北方,掌管水族,广东多供奉北帝庙。古人认为水自北向南而来,广东人又居住海边,常与水打交道,故供奉北帝,祈求海不扬波、水运昌隆。

出了北帝庙再走一段,就走进了古村的里面,这里更多的保留下来的是有特色的民居和各宗族的祠堂。古书上说“上古之民穴居而野处,圣人易之以宫室”,民居的特色在于实用性中融入了深深的文化审美气息。

这是清中期的“姑婆屋”,所谓姑婆又称“自梳女”,是那些不愿意接受封建礼教束缚,而选择终生不嫁的女子的,她们聚居的地方也就叫姑婆屋。令我在意的,是墙边的那些彩画。一路观赏走来,不经意地一抬头顿生新鲜可爱之感。

孟子盛赞的孝子曾子曾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孔子也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来到广东,发现广东的祠堂既多,保存得又好。想来是几百年的聚族而居,互相提醒着对祖先的追忆。很多祠堂木下都并不开放,只看到了这个潮江胡公祠以文化商店的形式开放着。

今天的黄埔古村不再以贸易为主,而是以文化取胜。走在黄埔村中,青灰色的砖墙,石板铺就的道路,以及随处可见的古建筑,到处是浓浓的文化气息。当然,文化还远不止于此。


 

走到村子的南边,就是黄埔古港的遗址,据说那里古代十分适合大船的停泊,可如今大船的身影难觅,成了村民和游客避暑纳凉的佳所。

看完黄埔古港,回头一看就是“粤海 关纪念馆”,里面详细地道尽古港的数百年历史,一览无遗。

远远看去,一组仿古院落矗立江边,没有高树林荫的掩映,敞开胸怀,向 致意。

海傍东约是紧靠着黄埔村南牌坊的一个巷弄,据记载,这里是旧时黄埔古港的重要商业街之一,两旁店铺鳞次栉比,街市繁华。现存一座题着咸丰时期的石牌坊。

旧时的商业街,如今也是商业繁华,车水 。在街 仍然是店铺众多,既有文化产品也有美食杂货。

一次短短的旅行,在走到此处后也就走到了尽头。村子不大,但是一路走来被各种文化气息包围。时间上的短暂,无法掩盖内容的充实!

相关搜索推荐

投诉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首页>导购>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