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Fang.com

十年调控迷局之要住房,找克强

安家2013/04/22 16:38

*本页涉及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指建筑面积

今天在百度搜索框输入“李克强”,随后的智能联想立刻蹦出“保障房”三个字,可见李克强的名字和保障房已经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要住房,找克强”的说法,使人不由得联想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初的时候流传的“要吃米,找万里”。

  

重回北梁

在当选国务院总理前的一个月,2013年2月3日至5日,李克强先后走访了包头棚户区和内蒙古最贫困的山村。三天时间内,行程达到2000多公里,李克强用行动传递出政府在未来加大民生改善领域投入的决心。其中,他在包头北梁区对棚户区居民的突访,引起了群众的高度关注和网上网民的热议。

据人民网的报道,在包头北梁区,李克强在没有事先安排的情况下,决定到最困难的群众家庭中去实地探访。他穿过一条曲曲折折、坑洼不平的小巷,登上几级石阶。这条巷道逼仄,迎面来人要侧身才能过;石阶湿滑,需小心踩踏。李克强随机选择了一户简陋的棚户区住宅的门口,轻轻敲了下门,问到:“有人吗?”
户主高俊平正好在家,他打开门,看到站在门口的李克强,愣住了。“我可以进去吗?”李克强笑着问。高俊平这才反应过来,搓着手一边念叨着“家小,家小”,一边将客人往屋里让。

这是一间十几平方米的低矮小屋,大床挨着小床,灶头碰着床头,煤炉上架着土制暖气管。多来俩人便难以下脚,进屋就得上床。李克强一边说“过小年了,我来看看你们”,一边低头走进了这间小屋。

李克强询问了户主高俊平的收入后,随即开始了解他们家的住房情况。“屋子结实吗?”“外面有层薄水泥,里面是木质结构。冬天漏风,夏天漏雨。”

“看到你家这样我很不安呀,”李克强拉着高俊平的手说:“我们要加快改造棚户区,让你们搬进条件好的新房子。”

据介绍,高俊平家是北梁棚户区家庭的一个缩影。由于经济落后,类似高俊平这样住在棚户区的困难群众,当地还有12万多人。而早在两年前,李克强就曾走进北梁,提出了棚户区改造的要求。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进下,目前当地已有1万多户居民搬进了新居。

但是,李克强在两年后重返故地,并再度来到条件最困难的群众家中实地探访,这意味着,李克强深知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居民的住房问题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必须上升到政治高度予以妥善解决。

李克强在内蒙古考察期间曾总结道:“现在,棚户区群众是"有居"却"忧居",做饭、烧煤、如厕都很忧心。我们要把百姓"忧居"变成"宜居"。不能让城市这边是高楼大厦,那边棚户区连片;这边霓虹灯闪烁,那边连基本生活条件都不具备。”

攻坚辽宁

对棚户区,李克强再熟悉不过了。他在辽宁主政期间就率先推动棚户区改造,面积达2910万平方米,被联合国称赞为“奇迹”。

2004年12月26日,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在上任后的第12天,冒着-30℃的严寒,深入抚顺市最偏远、最贫困的莫地沟棚户区进行调研。棚户区改造前,因为没有像样的道路、房屋,莫地沟曾经连续5年没娶进来一个新媳妇。开裂的墙体,东倒西歪的朽木板栅栏,以及700多人共用一个旱厕,眼前的一切让李克强震惊。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当时李克强还专门检查了住户的垃圾箱,结果发现,里面几乎没有一片菜叶。
在王文章、钱淑洁这对八旬老人的平房里,李克强嘘寒问暖。临出门前他留下一句话:“现在你们的房子都是东倒西歪、破破烂烂的,等我下次来,砸锅卖铁也要让你们住上楼房。”紧接着他又加重语气说:“要是实现不了,你们就都来骂我。”

如今,李克强的这句“以人为本不是一句空话,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百姓搬出棚户区!”被印在宣传板上,挂在莫地沟社区全新的大楼3楼室内。

4天后,李克强在省委九届八次全会上明确提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完成全省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任务。2005年3月16日,省政府下发了《全省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实施方案》。从莫地沟棚户区开始,辽宁省在率先开展了棚改工程。

不到两年时间,全省就拆除棚户房1212万平方米,建设回迁楼房1931.5万平方米,安置棚户区居民120万人。联合国人居署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发布的调查显示,改造后,该省棚户区居民的户均居住面积从每户41平方米,拓展到每户57平方米,提高39%;人均住房面积由12.27平方米增长到20平方米,提高60%。
被联合国人居署评价为“基本成功”的辽宁棚户区改造工程,不仅大幅度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在不少中国房地产研究人士看来,这就是此后规模宏大的3600万套保障房工程的雏形。李克强正是带着棚户区改造的成功经验,在进入后,开始雄心勃勃地试图将当时积累的诸多成功经验推广至,希望以此一举解决困扰中国经济多年的住房紧张问题。

3600万

众所周知的是,近几年来正在中国如火如荼般推行的、被称为将改变未来数十年中国房地产业面貌的大规模保障房建设工程,乃是由李克强出任分管经济工作的副总理职务后力主出台的一项重大决策。

2007年10月,李克强在中共十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常委,步入中国决策层。随后,他又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领导小组副组长,成为中国财经界实际上的掌舵者之一。

2008年底,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部分就提出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在熟捻李克强主政思路的人看来,这轮调控背后已经有了李克强式住房改革思路的影子。

其后,李克强的步伐开始加快。2010年年末,保障性安居工程领导协调小组成立,由李克强亲自担任组长。到2011年年初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正式公布:未来五年中国计划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到“十二五”末,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将从目前的7%到8%提高到20%以上,基本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李克强更是在当年年初召开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会议上强调,当年就要开工建设保障房1000万套,“这是硬任务,各地要抓紧安排开工,尽早建成投入使用。”随后,在李克强的强力主推下,国家保障性安居工程协调小组与各省级政府签订了工程建设目标责任书,将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任务分解到各地。这一看来近乎天量的目标,最终仍然得以完成,李克强雷厉风行的作风一览无遗。

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在京召开。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保障性住房建设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由此可见,未来一段时间,保障房建设仍将是政策重要着力点。

城镇化样本

经济学科班出身的李克强深知,光靠政府的力量仍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过热的问题,市场化的手段亦不可少。而大力推进城镇化、增加普通商品住宅供应,或是在保障房工程之外、以市场手段满足城市居民住房需求的另一条必不可少的途径。

2003年,时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的李克强提出,要实施“城市带动战略”,突出城市特色和产业支撑,合理拉大城市框架,全面提高城市品位。这些观点在当时引起了争议。针对郑州市一些人提出的“城市大了怕不好解决就业和公共服务”问题,他指出,要搞清楚究竟是市长提供了就业、给了市民饭碗,还是就业繁荣了城市、养活了市长的问题。

在他的力推下,2003年河南谋划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构想,并迅速付诸实施和向前推进。其中,位于省会郑州市的占地75平方公里的郑东新区,正是李克强主政河南时的一个大手笔。

在李克强的亲自谋划推动下,2001年郑东新区建设正式启动。据《河南日报》当时的报道,李克强对郑东新区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亲自选址,亲自推动规划工作,亲自布局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等重大项目,亲自筹划建设融资工作。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如今,郑东新区已成为一个提升城市容载量的重要平台,以及新兴经济形态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这也成为影响此后十年中国城市发展模式、以及未来的城镇化推进之路的一个重要样本。

值得注意的是,在李克强当选为新一任国务院总理前的最后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官方报道中出现了以下一段此前从未出现过的表述:“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短期内热点城市和城市住房供求紧张格局难以根本改变”。因此,加快步伐推进城镇化以从根本上疏解城市住房供求矛盾,理应成为解决中国房地产问题的长远策略。

拭目以待
今天在百度搜索框输入“李克强”,随后的智能联想立刻蹦出“保障房”三个字,可见李克强的名字和保障房已经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要住房,找克强”的说法,使人不由得联想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初的时候流传的“要吃米,找万里”。

如今对中国经济和社会而言,找米吃的时代已随市场经济的确立而终结,人们的生活需求开始向住房等更高层次生活需求转变,房地产业事关重大,牵一发而动全身,“重要”。面对种种困难局面,中国各界已基本达成共识:唯有深化改革才是出路——而正是社会各方对李克强总理的期望所在。

毕竟,李克强在公开场合做出过“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以及“改革是的红利”这样明确的表述。仅就房地产领域而言,合理的改革路径或许在于:一方面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以促进经济格局升级换代,另一方面通过加大普通商品房供给和以保障房满足居民基本居住权两方面双管齐下,以政府和市场之协力共同“驯服”过热的房地产这头“猛兽”,这也许能够成为逐步解决中国房地产顽疾的一帖新药。
李克强版房地产新政将走向何方,值得拭目以待。

相关搜索推荐

投诉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首页>头条>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