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Fang.com

房价下跌“土地财政”受挫 年关面临转型大考

中国新闻网2011/12/13 17:52

*本页涉及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指建筑面积

近期,大房企“弃购”、土地流标、低价出让和中止出让的消息不断传来,土地市场的遇冷也冻结了各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地方财政因此捉襟见肘。有数据显示,今年多个城市土地出让收入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地方政府能否承受房价大幅下跌的考验?土地财政转型已然成为地方官员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土地市场进入“冰封”期 财政收入锐减

财政部日前公布《2011年11月份公共财政收支情况》显示,11月份,财政收入6457.32亿元,增幅延续了9月份以来的回落态势,比上月增幅降低6.3个百分点,而房地产交易量下降是影响财政收入增幅的重要因素。

据《中国证券报》援引中原地产的数据显示,前11个月,130个主要城市土地市场总土地出让金为1.18万亿,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5200亿,减少了30%。如果计算所有城市,则今年土地财政将可能减少上万亿。地方债务研究专家、广东当代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正浒指出,今明两年刚好是地方政府的偿债高峰期,土地出让收入锐减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巨大困难。

岁末本应是土地出让的高峰,今年市场却显得格外冷清。11月,主要35个热点城市的土地出让陷入低谷,流标地块达到了117宗,环比10月份的22宗上涨了432%。有业内人士认为,土地市场遇冷,一是新房销售受阻,库存大涨,已经出让的土地频频延迟开工;二是政策预期依然收紧,开发商资金压力大。

政策博弈 “限购”与“增收”纠结

限购抑制楼市需求,而楼市下行,促使地方政府依赖的土地财政逐步瓦解。这是一个连锁反应,也正是近期地方政府试探放宽限购的最终动力。从部分重点城市的财政收入来看,限购令已经令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减缩。地方政府也有松绑房地产政策的意愿,中央和地方的博弈在加剧。

限购政策执行近一年,即将到期。截至目前,仅有海口、广州、深圳等地明确表态将继续限购政策,而其他40多个执行限购令的城市回应均模棱两可。中投顾问房地产行业研究员韩长吉认为,宏观经济政策至少在3个月内不会有改变,地方政府在短期内违背中央政策精神的可能性较小。

明年土地市场的严峻形势可能进一步加剧。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府部门、业界,都认为目前限购令解除的条件、时机还不具备。限购政策作为一种临时性举措,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其效果是最有效的。在不少专家看来,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对楼市松绑只会引来炒房资金的流入,楼市有可能出现报复性反弹,如此一来,两年多的调控将可能前功尽弃。有业内人士预计,明年将可能有更多的一二线城市征收房地产税,待到房地产税全面铺开并且发挥作用之时,也是限购令退出市场之时。

土地财政面临转型大考

松绑政策仅是地方政府的“缓兵之计”,治标不治本,临近年关,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依然面临转型大考。

业内人士表示,卖地换钱最终还是存量透支行为,土地财政模式并非长久之计。随着经济转型的完成,“后土地财政”时代的到来,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转型已不仅仅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而是如何落实的问题。

有评论认为,中国房地产调控须不断弱化土地财政。否则,房地产调控的根本目标难以实现。中国房地产业畸形发展,地方又过于依赖土地财政,结果严重地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作为地方政府完全有责任予以纠正,即地方政府理应主动地弱化土地财政,使房地产良性发展,而并非继续沿着依靠土地财政的老路子往下走。

中投顾问房地产行业研究员韩长吉表示,土地出让金收入的低成本高效率,是导致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的根本原因。政府的财政收入受到土地限制,容易造成楼市价格虚高、政府收入结构比例不安全等问题,等同于将政府财政安全与房地产行业捆绑,是非常危险的信号。从目前形势来看,地方政府摆脱土地财政迫在眉睫。

他还表示,地方自行发行债务能够缓解当地的财政压力。“后土地财政”时代应以地方债务发行为主要手段,辅之以中央财政支持,另外为了防止地方债务问题的无限扩大,中央可能会对地方债务水平进行评级,以此有针对性地解决地方融资问题。

日前,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透露,今年财政收入会超额完成预算,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都会有一定数额的超收。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可看作地方政府实行财税制度转型、走出“土地财政”的契机。如果不“缺钱”,地方政府摆脱“土地财政”的动力可能会更足。


(来源:财新网)地产商不出手拿地,政府心急如焚却迟迟不愿下调地价,他们担心出现房价与地价在博弈中的双向失控

年底将至,原本是土地市场的“旺季”,今年却格外冷清。各大房企纷纷启动“冬天模式”减少拿地,地块流标和中止出让频繁出现,各城市的土地市场深度低迷。

 

“调控现在进入了第二阶段,房价下来之后,地价怎么办?是该地方政府表态的时候了。”在政府通过强行压制需求逼迫开发商降价之后,开发商与地方政府在土地市场上的博弈开始了。

地方政府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变相放松调控托底房价的政策试探统统被中央政府叫停;另一方面,土地市场持续萎缩,地方财政受压。尽管已采取了更为积极和灵活的土地出让政策,市场依然难见起色。

“现在地方政府比开发商更着急。”高策地产顾问机构董事长李国平如是说。

成交僵局

“土地市场基本僵住了。”陈啸天对财新记者称,由于销售不畅、资金紧张,开发商当前的拿地意愿极低。

万科集团总裁郁亮近日公开表示,万科已进入“冬天模式”,现金为王,要更加慎重地买地,“买地是最费钱的,不能买错地”。

首创置业董事长刘晓光告诉财新记者,“目前楼市仍处于不景气状态,首创的策略是保持审慎投资态度,不会轻易拿地。”

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此前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也强调:“因为销售不好,7月我们就很少拿地,10月开始明确不再拿地。”

中原地产监测的十大标杆房企(保利、富力、恒大、华润、金地、绿城、万科、雅居乐、招商、中海)下半年明显放慢了拿地节奏。据中原地产统计,今年7-10月,10家标杆房企仅花费购地款212亿元,前十个月购地金额相比销售款仅占21%,创下历史值,甚至低于2008年的31%。

“一方面是由于政府的土地供应量偏少,优质地块不多,地价未出现明显下降;另一方面,由于销售回款增速放缓,开发商为保证持有较充裕的现金,拿地比较谨慎。”北京中原地产市场研究总监张大伟分析称。

开发商的谨慎在城市土地出让的数据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据中原地产统计,11月35个热点城市的土地出让均陷入低谷,流标和中止出让的地块达到了117宗,环比10月的22宗增加了4倍多,流标地块的规划建筑面积达到1580万平方米。

其中,广州的土地流拍现象最为显著和集中。仅11月的上半月,广州就三度中止了多幅地块的出让。原定于11月1日公开出让的12幅广州南站地块被临时停拍;11月8日,位于广州南站核心区的12幅地块中止出让;11月15日,原定于11月18日公开出让的8幅土地,有7幅的拍卖再次被取消,如期拍卖的天河区广氮地区地块则遭遇流拍。这32幅地块的出让底价高达187亿元,约占今年广州土地出让收入计划的29%。


 

广州知名房地产专家、寒桐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韩世同对财新记者分析,广州出现集体流拍和中止现象,主要原因是拍卖底价定得过高,推出的地块底价基本上就是“准地王”级别的。

“在市场好的时候可能会卖出去,现在市场这么不好,就另当别论了。”据韩世同测算,广州市11月流拍的土地楼面均价达到了5584元/平方米。

 

在一些二线城市,甚至还出现了开发商“退地”的情况。11月2日,济南市国土资源部门公告出让的11幅土地,其中9幅因无人申请购买而流拍,另外2幅以底价成交。这9幅土地都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大学科技园片区,包括4幅商业金融用地和5幅居住用地,总面积约855亩。知情人士向财新记者透露,这9幅地原本是龙湖地产有意购买,已签订了前期的熟化协议,并缴纳了2亿元熟化金,但最后龙湖以“资金紧张”为由放弃了竞买,导致土地流拍。

北京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根据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的数据统计,1-11月北京全市土地市场共成交经营性用地107宗,合计910.5公顷,仅完成了全年供地计划的51.4%。北京今年的土地供应计划无法正常完成已成定局。

房地产开发企业推迟缴纳土地出让金也成为趋势。一家在成都拿地的开发商告诉财新记者,当地国土部门多次上门催缴土地款,但他们的原则是不当出头鸟,周边的企业不交,他们也不交。据他透露,绿地的成都公司也是以资金紧张为由拖延缴纳土地款的时间。

地方“托市”

土地交易的低迷直接导致了各地土地出让金的大幅下降。据中指研究院统计,截至11月28日,监测的25个大中城市土地出让金合计9501亿元,同比减少1172亿元,降幅达11%。

各大城市中,上海是惟一土地出让金超过千亿元的城市,达到1191亿元,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也减少了13%;北京市前11个月的土地出让金总额为920.7亿元,同比下跌14.4%,其中住宅类土地出让金收入仅为372.6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跌幅度高达51.4%。

大连则成为降幅的城市,前11个月的土地出让金总额为499亿元,仅为去年同期的一半。另外,无锡、南京、武汉等城市的土地出让收入也分别下降了34%、29%、21%。

“土地出让金的大幅下滑,已给地方财政带来非常大的压力。”李国平告诉财新记者,重压之下,地方政府开始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土地市场的成交,此前北京市住建委已经召集开发商进行座谈,要求开发商加大拿地投资力度以及更多参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


 

11月,北京市国土局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降低竞买保证金比例、放宽付款进度、减少保障房配建面积、降低交易起始价格、分割地块上市等,以鼓励更多企业参与拿地。11月9日,北京土地储备整理中心取消了丰台区郭公庄车辆段项目四期F2公建混合住宅用地配建部分;11月23日,又下调了顺义区后沙峪镇地块及平谷区马坊镇地块出让起始价,降幅分别达8.9%和15%。

 

地方财政情况较好的北京还“能扛得住”,一些二三线城市情况已非常窘迫。“下面一些地方,财政拨不出医保的钱,还有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某省会城市一家大型国企开发商告诉财新记者,“现在市里、区里的领导,都会来找我们去拿地,托一托底。”

该开发商透露,他们在11月份刚拿下的一幅建筑面积达90多万平方米的土地,就属于“政治任务”——“市委书记亲自拍的板,不拿也得拿。但那个地方很偏,还都规划的是商业,根本不知道怎么做,只能先拿了放那里再说。”

陈啸天也证实,这种“国企托底”现象在二三线城市很普遍。“在资金允许、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要去拿的,不拿的话,政府也hold不住了。”该国企开发商透露,“拿地之后,政府在别的方面也会有所照顾。如果以后市场好了,别人拿不到的地,政府也会给你。”

地价博弈

然而,在陈啸天看来,地方政府“托市”的这些手段,对缓解当前的土地僵局并没有实质性作用。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房价下来了,地价还没有松,房价与地价不匹配。”陈啸天认为,必须要将土地成交价格实实在在降下来。但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副总工程师邹晓云表示,目前地方政府下调出让底价的空间有限。每一幅土地出让底价的确定,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土地的拆迁、整理成本,二是政府的土地。拆迁整理的成本是刚性的,有弹性能够调整的只是政府土地这部分。要下调地价,就要求地方政府放弃一定土地,与开发企业一样,“以价换量”。

陈啸天分析说,各地方政府现在之所以迟迟未动,也是担心出现“房价与地价”在博弈中双向失控的问题,即房价一跌再跌,地价也一跌再跌,最终开发商反而更不敢拿地了,造成局面失控。

“开发商也是看预期的,如果预期房价稳定或上涨,地价合适的时候就会拿地。”李国平认为,需要先稳定房价,然后适当调整地价,才可以打破现在的土地僵局。

陈啸天也认同这样的看法,他表示,房价已经在筑底,地价需要适当松一松,可能下调的幅度会小于房价下调幅度,但需要“供求双方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之后,开发商才会重新出手买地。

相关搜索推荐

投诉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首页>头条>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