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Fang.com

广东或试点“单独”生二胎 养儿防老不如买房养老?

广州日报2011/03/14 16:25

*本页涉及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指建筑面积

广东或试点准“单独”生二胎 为赴港生子降温

本报讯 (记者任珊珊)国家计生部门正在研究允许夫妻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家庭(简称“单独”)生二胎问题。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省人口计生委主任张枫昨日表态,称广东正积极向国家争取试点允许“单独”生二胎。此举或将在一定程度上为“赴港生子”热潮降温。

昨日,在中华医学发展研究会、省性学会等举办的“性与优生研讨会”上,张枫表示,人口发展不能只重视生多少,更要重视优生优育。

张枫指出,是否放开生二胎取决于我国人口是否属于增量发展态势。“现在人口增长速度还是比较快,到2033年人口将达到峰值15亿,大的政策不宜改,”他表示,另一方面,国内一些大城市独生子女比例很高,由此产生了一些问题,有必要对生育政策进行微调。

据统计,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为1.7,也就是每名妇女一生中生育1.7个孩子。“如果放开‘单独’生二胎,总和生育率可能会上升到1.9~2。”张枫认为,允许单独生二胎的试点应选在总和生育率比较低的地区。

非庭何时可以生二胎?他表示,基于我国现阶段国情,“十二五”期间要实现普遍“放开生二胎”是不现实的,“快要到‘十三五’以后才有可能。”


 

养儿防老不如买房养老?

中国有句古话说“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近年来,随着“啃老族”的大批出现,“养儿防老”观念经受着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中老年市民开始寻求新的方式为自己晚年生活打算。于是 “买房养老”的新办法便应运而生:购买第二套房装修后出租,用租金作为自己晚年生活的收入来源,享受房子带来的“养老金”。

家住景园花园的杨阿姨是生意人,今年60多岁。2005年时卖了临海老城区的房子,举家搬进了椒江景园花园120多平方米的二手房。杨阿姨的大儿子早已在杭州安家了,家中就杨阿姨夫妇和小女儿,住得相当宽敞舒适。

2007年,小女儿结婚时,杨阿姨又在景园买了一套三室一厅的二手房作为嫁妆送给女儿女婿。2009年,女儿自己买了房子后把房子还给杨阿姨,杨阿姨便把房子租了出去,由于是非毛坯,每个月能收取1200元的租金。

“儿女们生活都很安定,不会‘啃老’。另外房子的租金加上之前做生意余留下的钱,不仅不用担心晚年生活,而且还可以每年出去旅游。”杨阿姨说,虽然买两套房是一笔不小的花费,几乎花光了多年来的积蓄,但是有房子在,毕竟心里就感到踏实。

杨阿姨认为,现在的老年部分只有一个孩子,一对小夫妻就要养四个老人,如果再有个孩子,压力就更大了。“做父母的就是希望孩子过得好,靠孩子养老会给孩子增添经济负担。所以我觉得父母们都应该提早计划好自己的晚年生活。”

笔者通过房产中介了解到,近年来“买房养老”的中老年群体正在渐渐壮大,年龄在50岁左右的多。他们一般优先考虑购买地段优越、交通便利的二手房,如等。简单装修后配上空调、热水器等,以每月500元—1200元不等的价格出租,受学生和刚工作人群的喜欢。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在的同时还能每月拿到稳定的“养老金”。

杨阿姨说,他们这类“买房养老”的人并不是客,他们的本质区别是:“买房养老”是依靠房子获取长期的,而不是像客那样先买后卖从中牟利。“除非有大病大灾非得卖房子,否则就作为遗产留给孩子。”杨阿姨介绍,他身边的许多朋友都加入了“买房养老”团,一来作为自己晚年的保障,二来也可以为孩子留点遗产。


 

■相关链接

“买房养老族”购房须知

“买房养老族”们购置的第二套房子一般不会拿来自己住,而是选择出租,或者在紧急情况下出售,所以在购买时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喜好,而应适当考虑其价值。许多人在时总是购买居家型的房产或者过于豪华的房产,这样的房子已经没有多大的空间,利润不大。

认为应重点关注三大因素,即房屋所处地段和房子本身的质量以及房屋的“租售比”。“房屋的‘租售比’指每平方米使用面积的月租金与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房价之间的比值,一般将租售比控制在1:200之内会较合适,超过范围则有可能潜藏较大风险。”提醒说。

首先,房产作为不动产其地理位置是能带来的条件。其次,所购房产周边的基本配套设施和政府综合城区规划的力度和预期,是否有便捷的交通,、轻轨、公交等沿线都将为楼盘起到推动作用。

再次,房产所属的小区的综合水平,物业设施、安全保障、公共环境以及房屋本身内在的价值等等,都将是未来房产的评判标准。另外,对于购买房子进行长期依靠的人而言,选择在商圈成熟区域买房,因为随着商圈的不断成熟其房子价值也会充分体现出来,租金也将更为可观。

有些房产易于出租,但是用来出售的话不会有太大的,如一些老城区的房子,而另外一些房产恰好相反。因此,决定“买房养老”以前,必须明确策略,以防养老不成反被套牢。


“买房防老”能取代“养儿防老”吗?

记者近日在外走访时发现,省城石家庄繁华地段的乞讨人员有增多的趋势,大部分是头发花白的老人,天气严寒,看的人心更寒。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益严峻。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单靠社会养老金已经很难满足其退休后的生活需求。而在房屋的居住功能和功能之外,养老功能往往被人们忽视。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以房养老,这个在中国还停留在纸上的金融产品再次引人关注。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日前指出,“以房养老”将纳入下一阶段工作的引导方向。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是指拥有住房的老年人将房屋产权抵押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按期向投保人支付现金,直至投保人亡故,才将房屋收回。这相当于保险公司通过分期付款的形式,收买投保人的房屋产权,也被称作“倒按揭”。

事实上,在美国和日本等国家,近年来大批老人通过“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实行“以房养老”,很好地解决了养老问题。据了解,美国参加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家庭2009年已经达到了110万户,而日本有30%的老人实现了“以房养老”。不过,中国人千百年来的传统观念是“养儿防老”、“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如果以房养老,房产不能留给子孙,这种养老方式无疑难以被人接受。幸福人寿董事长、中房集团理事长孟晓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主要针对的是有房没钱的老人,他们在国外被称为“住房富人,货币穷人”,现在有的老人有多套房,还有很多老人属于没有子女的“丁克家庭”,他们愿意通过以房养老来避免“贫困地活着,富裕地死去”。

例如一位60岁老人有一套现房,房子面积为90平方米,目前的市价为40万元,按男性人均寿命69岁计算,投保人的寿命计算基数为9年。经评估,9年后房屋约折损10万元,但房屋与土地预计约为15万元,因此计增5万元。保险公司扣除预支贴现利息25%,按75%计算给付额为33.75万元,再将预期给付额分摊到投保人的预期寿命中去,该老人每年可以得到3.75万元。虽然月金给付是按9年计算的,但只要这位老人不去世,保险公司就得不停地付下去,这就让老人晚年生活有了充足的保障。反之,如果这位老人三五年就去世了,房子也得归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在投保人身故之后,将房屋出租或者销售甚至拍卖。所以有人称这种投保为生死合同,双方盈亏取决于寿命的长短。实行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可以使老年人在不卖掉房子的同时,拥有一笔固定的收入,用于维持和改善生活。

反向抵押贷款具体操作流程

在具体操作层面,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有近40种方式,个性化,比如老人可以搭配高额的医疗保险,可以要求保险公司以递减、递增或者均衡的方式给付养老金。

当然,百变不离其宗。运营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基本思路是:

,家庭成员在其工作时期,只要考虑通过储蓄存款、按揭贷款等形式购买住宅,住宅可选择购买得较大较好一些,并拥有较高的,然后于退休前还清贷款累计本息,取得该房屋的全部产权。

第二,在60岁或更高的年份退休养老时,将所居住房屋的产权抵押或出售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房屋的使用权仍旧保留供整个养老生活期间继续居住,直到生命的终结或准备迁移、出售该住房为止。

第三,金融或保险机构在综合评估借款人或投保人的年龄、生命期望余值、房产当前价值及预计房主去世时房产价值变动等因素,按照约定的标准和方式,在整个贷款期间定期或根据客户需要一次性、随时性地给予所需要的钱财,供其养老补贴使用。

第四,房主去世后,用房产出售所得偿还贷款累计本息,其部分归抵押权人,或按照约定在双方之间予以合理分配。

反向抵押贷款产生及发展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起源于荷兰,而运用为完善、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在美国,由联邦抵押协会、政府抵押协会、联邦住房抵押公司共同组成的房地产二级市场,与联邦住房管理局、联邦储蓄等政府机构提供的担保体系共同保证了反向抵押贷款的低风险和高。

早在2003年,就有业内人士建议在中国发展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也相继提出要进行相关探索,但时至今日未见实质性进展。业内人士指出,推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已经没有了大的障碍,保险公司具备了操办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条件,但仍然顾虑重重。

房价波动风险,是保险公司现在担心的主要原因。老年人要用住房蕴含的价值养活自己,但房子蕴含的价值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经常会出现起伏不定。到该老年人死亡的那,这个房价的态势是会上升、下跌或仍呈现为大致持平,则是不大清楚。即使说该住房价值的上升是确切无疑,但上升的幅率会有多大,是50%、 80%还是200%,同样难以判断。

保险公司普遍担忧的另一个问题是土地使用年限。住宅用地的使用年限一般只有70年,按照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规定,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使用年限届满,土地使用者未申请续期或者虽申请续期但未获批准的,土地使用权由国家无偿收回。不过,物权法自 2007年开始实施,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满后可自动续期,这为开展反向抵押贷款奠定了产权法律基础。

虽然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对社会有很大的好处,但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推出这种产品的风险大、成本收回时间长,所以积极性不是很强,这需要国家在财政税收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

我们期盼着这项措施能够顺利实施,将为中国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提供一个有力的保障,希望全天下的老人都能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 (记者 高宏伟)

相关搜索推荐

投诉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首页>头条>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