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Fang.com

这个冬天该怎么过?专家支招楼市过冬10大宝典

房天下博客2008/11/12 06:29

*本页涉及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指建筑面积

特别推荐:新政下,苏楼市中小户型成博弈焦点

冬天注定是难熬的。“从我入行以来,现在是这个行业最困难的时候。”采访中,一位从业近20年的专家感慨地说。

这个冬天该怎么过?记者采访了几位专家,总结出十条过冬宝典。

控制节奏控制规模

在市场陷入萎靡不振之时,盲目进入市场往往事倍功半。因此,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控制开发节奏,错过谷的时期。同时,也要收缩向外扩张的步子,避免战线过长。在这一时期,规范发展应大于规模发展,企业更应强化管理,练好内功。

心态平和薄利多销

买房找熟人求开发商,有的要开发商批条子,去年楼市的疯狂仍历历在目。而今天,世界好象颠倒。开发商首先在心态上要端正,不要再奢望去年下半年那种楼市疯狂,也不要再像楼市暴利时一样高高在上,要真正把消费者当作自己的上帝。

因此,开发企业应该心态平稳,看薄利润。在楼市惨淡之时,做到薄利多销,尽多和尽快地回笼资金。

延伸阅读:

国务院:调控楼市与股市 发改委:新增千亿投资

易宪容称房价仍过高:“楼市扩内需应先降价”

业内人士:22条暖市新政对苏州楼市难有速效


特别推荐:新政下,苏楼市中小户型成博弈焦点

降价到位打消观望

频出的房产新政,在于刺激消费者的购房冲动,为楼市加温,这更需要开发商让利。开发商必须给出老百姓认为到底的价格,才能打消市场的观望情绪。成交量才会回升,楼市才可能热起来,开发商才可能有钱赚。所以,现在救市场等于救自己,烧热市场才是的过冬办法。

下行通道品牌为王

楼市在走下坡路时,正是做好品牌推广与提升的好时机。市场在步入上升通道时,做利润;步入下行通道时,做品牌,这是企业运作的规律。往往在市场步入低谷时,消费者更看重的是企业品牌。

从市场实绩来看也是如此,比如市场相对低迷的今年,金科近3个月的销售是头6个月的一倍多。可见,市场越低迷,老百姓选择品牌企业的倾向性越大。同时,市场衰退时,往往是市场洗牌的关键时刻,市场以及各种资源都会向和优势企业集中。因此,抓紧时机做好品牌尤为关键。

延伸阅读:

国务院:调控楼市与股市 发改委:新增千亿投资

易宪容称房价仍过高:“楼市扩内需应先降价”

业内人士:22条暖市新政对苏州楼市难有速效


特别推荐:新政下,苏楼市中小户型成博弈焦点

加强营销减少存量

通过各种营销手段,来减少企业产品存量,尽量拥有更多现金流。这主要应通过更精准的项目市场定位、产品定位、产品推广、渠道营销、销售控制、价格等营销手段来实现。由于项目的特点以及推盘的时段不一样,就必须寻找恰当的策略,来准确把握市场。

寻求更多融资渠道

房地产开发企业大多面临着资金困难,要避免资金链断裂,除了银行贷款,要主动寻求更多的融资渠道。目前国内、国外投资基金比较活跃,对于资金紧张的开发商来讲,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引资渠道。另外,重庆正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目前已拥有20家。这些企业对于融资困难的企业而言,可在一定程度上解燃眉之急。

增加持有物业比重

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地产泡沫破灭后,房屋销量骤降50%,且在低位持续了3年时间。据测算,那些在年就已出现资金缺口的公司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危机第二年,通常是房地产公司集中破产的年份。

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商不妨向新鸿基学习,提高企业自有物业的比重,比如把物业由售转租,转为企业持有的固定资产增加稳定的租赁收入,增强企业长久抗风险能力。

延伸阅读:

国务院:调控楼市与股市 发改委:新增千亿投资

易宪容称房价仍过高:“楼市扩内需应先降价”

业内人士:22条暖市新政对苏州楼市难有速效


特别推荐:新政下,苏楼市中小户型成博弈焦点

细化产品注重差异

以前开发商一直用经验在营造产品,但是从专业的眼光来看,产品和业主使用之间有多少差距,只有业主明白。在目前形势下,如果开发商在开发过程中多尊重一些消费者,认真研究目标客户的消费习性、生活习惯、鉴赏能力,把这些研究的结果应用到产品里去,使产品的细节符合目标客户的使用习惯,那么自然会得到消费者的追捧,这就犹如消费者给开发商穿上了厚厚的棉衣。

产品结构进行调整

调整产品结构也应是开发商过冬的必修课。据了解,万科开发的项目中,高档和中高档、中档的比例不超过30%,但是万科认为比较合理的比例应该是2∶8。现在,万科正计划步把3∶7降到2.5∶7.5,再下一步降到2∶8的合理比例。在市场低迷时,做大众性产品的风险相对更小。

不但开源还要节流

是开发商,现在都缺钱,不管它大还是小,强还是弱,因此,开发必须一方面找钱,另一方面省钱。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不少本土房地产企业都在积极向外扩张,现在一些企业的扩张步伐已经明显放缓或停下;有减小开工面积,减少投资规模,少拿地或不拿地,这在目前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不少企业从下半年开始裁员,“瘦身”活动逐渐蔓延楼市,有的企业裁员幅度甚至超过50%。对房地产行业而言,人力成本、管理成本所占比例相当小,裁员只是“下下策”,不到万不得已慎用。

延伸阅读:

国务院:调控楼市与股市 发改委:新增千亿投资

易宪容称房价仍过高:“楼市扩内需应先降价”

业内人士:22条暖市新政对苏州楼市难有速效

 

 

相关搜索推荐

投诉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首页>头条>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