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Fang.com

七省争抢首都产业转移 天津发改委明确回应

央广网 2014/04/08 06:50

*本页涉及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指建筑面积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京津冀一体化”、“行政副中心”等概念,让环北京地区的楼市在最近的两周内异常火爆。今天是清明小长假第二天,北京的上班族纷纷出动,去北京周边看房。经济之声记者也加入了看房大军,站来到了距离北京70公里的涿州。

京津冀清明看房记:人山人海 八方来客 大大出人意料

据记者王浩介绍,中午12点到达了高速公路涿州出口,刚一下出口就一下子围上来一群人,大概是十来个小伙子不断地拍打车窗。记者刚把车窗打开一条缝隙,几十张楼盘的广告单一下子就塞了进来。涿州现在主打的是高铁概念,高铁涿州站附近的几个楼盘根据户型的不同,价格在每平方米7500元到1万元之间。相比副中心这个概念被媒体报道之前,上涨了2000元左右。

很多的售楼大厅人多到很难挤进去。在昨天的销售现场,楼盘的销售人员都在不断强调一个概念,就是“抢房”。那什么是抢房呢?昨天下午2点,正好有一个楼盘放号,记者去现场也体验了一把。200多套房子有800多人在排号,现场场面十分火爆,甚至不时会爆发一些冲突。

记者随机采访了7、8位买房人,毫无例外都是从北京来的。简单分下类,大概分这么几种情况。一类是投资的,看好涿州这一带的发展。另一类就是纯投机,比如宁夏或者内蒙的煤老板,一下全款买了几十套房子,这种消息也是真假难辨,也很有可能是楼盘的一种销售策略,姑且听之。第三类则是刚需。第四类就是因为产业转移所带来的需求。我碰到了一位北京来的男士,他们公司就正在从北京前往涿州搬迁。

求证:七省组团拜会发改委争抢首都产业转移,是否属实?

“京津冀一体化”的春风不仅点燃了涿州、保定的楼市,也正在让北京周边更多省市眼红。实时消息说,有媒体报道,七个省市区组团拜会发改委,想要争抢首都产业转移。报道说,河北、天津近水楼台,呼声,而周边的山西、内蒙古、山东等省区也不甘落后,希望分一杯羹。事实究竟如何呢?《天下财经》编辑崔砚冬,昨天进行了一番求证。

先来看河北。这个省的热情是确认无疑的,多家媒体报道:河北省工信厅厅长王昌说:“河北正在制定‘产业转移地图’,哪一块放在哪儿比较合适,这样有一个引导,才能把北京的、天津的、河北的各自相互的优势发挥出来。

同河北省的热情相比,内蒙古自治区相关负责人并没有直接回应,但却有明确表态。中央台记者宝音昨天采访了内蒙古发改委的官员,这位官员说,现在不是说这些的时候,需要冷静分析,不能一哄而起,对于首都功能的转移,有些需要政府推动,有些需要市场作用。

天津方面,对七个省市区组团拜会发改委这一消息,有明确回应。天津发改委一位官员昨天在接受《天下财经》采访时这样说:“产业的发展应该按照产业的规律,应该由企业来做这个事儿,不应该由政府来参与。可能区县政府听说中央有这个消息,他们因为都有招商引资的压力,就会动员他们的招商部门去和北京的企业、研究机构对接,这种情况是有的。但是并没有说给地发改委上手去抢。”

转移首都产业 还有多少蛋糕?

无论多少个地方争抢北京的产业转移,人们想知道的是:北京是否有那么多的产业可以转移?哪些产业能够转移?就此,我们采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马庆斌。他认为,北京转移产业可从非核心性产业入手。

马庆斌说:“比如中低端的制造业,像钢铁制造、零配件制造这样的制造业能不能转到其他地方去,除非高端的我想可以留在北京,但是一些相对来说中低端的,它总需要一个梯度。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也可适度往外转,比如服装,周边地方能够承接的产业。”

不过,在国际金融论坛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易鹏看来,北京能转移出去的产业,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多。

易鹏认为,北京第三产业的比重非常高,达到76%左右,所以它的第二产业制造业已经很少了。而在制造业中像北京汽车、燕山石化这种制造业北京也不会把它转移出去,所以北京能够转移出去的产业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多。但是,我们也能理解,各个地方可能会利用北京功能疏散的机会,希望加强和北京的对接,比如创新联盟的作用,中关村能不能设立分园,能不能把北京的服务业,像医疗转移出去,这些是有转移空间的。


 

经济之声评论:警惕借机炒作房地产、制造“鬼城”!

北京是个产业聚集大区吗?显然不是。北京能够转移那么多产业吗?显然不能。这样的组团拜会发改委消息来势汹汹,不排除标题党、夺人眼球;不排除调查不实,捕风捉影,但有的却并非空穴来风,一方面这是地方利益驱动,另一方面也有借机炒作的嫌疑。保定等地楼市的疯涨,就是明证。我们所担忧的是:借机炒作房地产,固然能够带来一时繁荣,但支撑楼市疯涨的基石在哪里?是否会昙花一现,再现“鬼城”?保定会不会是下一个?我们希望不是,但昨天又有新的消息出来:陕西神木房价腰斩,地产商资金链断裂、急病身亡;山东省海阳市成为下一个海景房鬼城,节假日都罕有人至。真是旧的不去,新的又来,鬼城不断,还要劳民伤财、徒增浪费到几时!种种教训,我们该警醒了!

推荐阅读:

专家:卖地财政让地方政府低估了鬼城潜在风险

近几年来,“鬼城”成为媒体批评房地产泡沫时常常引用的一个现象。所谓“鬼城”,一般来说,就是在该区域内兴建了大量住宅项目,但是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大量住宅空置,并没有如期引来人流。

  去年,国家发改委曾对12省区做过“新城区”调查,发现平均每个地级市要建约1.5个新城、新区,而且许多新区动辄就是数十甚至上百平方公里的大手笔规划。地方政府为什么会有动力来造新城?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城市化使得大量人口向城市流动,而城市原有城区无法容纳下这么多的人口,因此必须在城市周边另辟新城。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36亿人,而这些人口绝大多数集中在城市周围,因此建设新城也就在所难免。以上海松江区为例,截至2013年底,松江常住人口已经过200万,而户籍人口大约共有60万不到。在这个背景下,建设新城区也就水到渠成。

  为什么很多新城会成为鬼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超前。如果再回到10年前,那么现在看起来很多很繁华的新城也就是某种意义上的“鬼城”。以上海浦东为例,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区常住人口为3187445人,但是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常住人口已经达到5044430人,十年共增加1856985人,增长58.26%。10年前上海浦东很多地方还是空空荡荡,而现在这些地方已经是车水马龙川流不息。

  但这是不是意味着现在的这些新城未来都会成为闹市区?这倒不一定。从这几年中国的人口流动趋势来看,中西部向东部流动、农村向大城市流动是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中西部地区的绝大多数省份都是常住人口少于户籍人口,包括东部地区在内的绝大多数县城的常住人口都少于户籍人口。而且从可见的将来,这个人口转移趋势还不会发生改变,如果将新城建设在不是人口增加的区域,那么新城还是会变成鬼城。

  以浙江省为例,在全省58个县(市)中,2010年常住人口数高于2000年的县(市)为31个;而在常住人口数的20个县市中,只有武义、三门、云和和岱山四个县的常住人口数在增加,其他县(市)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很多县的常住人口数更以20%的速度在减少。如果再计算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值,那就更有意思。全省58个县(市)中,只有17个县(市)的常住人口数高于户籍人口,不少县城的常住人口甚至只有户籍人口的70%。

  尽管浙江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而且其县域经济也被视为国内的领头羊,但是即便如此,还是抵挡不了这些县人口变少的趋势。不过有意思的是,即便这些地区的人口在减少,但这些县城建设新城的决心却不变。

  还是以浙江某中部县城为例。根据2012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县域总体规划的批复》来看,该县中心城区规划面积228.06平方公里,2020年人口规模按县域常住人口23万人、城镇常住人口15万人、中心城区常住人口10万人规划。但过去十年,该县的常住人口都是在减少,如果一直持续过去十年间的人口变动趋势,2020年的常住人口无论如何也达不到23万,甚至可能只有16万。这意味着以23万人口为目标而投入的基础设施很大程度上会被浪费,当然,这个县城所建造的新城也可能是“鬼城”。

  难道地方政府没有看到人口流动的趋势?显然不是,各地地方政府都有统计部门,明显知道人口的流向。为什么明明知道人口在减少,但是各级地方政府还是愿意大兴土木建设新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在于过去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使得它们认为建设新城的成本完全可以获得弥补,而且通过建设新城还可以增加GDP,何乐而不为呢?


归根结底一句话,那就是卖地财政让地方政府低估了“鬼城”的潜在风险。在过去十多年中,那些以土地为抵押品进行新城开发的城市几乎都取得了成功: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深圳、厦门等经济特区被迫尝试仿效香港,通过出让城市土地使用权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从此开创了一条以土地为信用基础,积累城市化原始资本的独特道路———这就是“土地财政”的由来。随着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和2003年土地招拍挂等一系列制度创新,“土地财政”不断完善。急剧膨胀的“土地财政”,帮助地方政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积累起原始资本:城市基础设施不仅逐步还清欠账,甚至还建设了超前的基础设施———如新城。

  但是世界上没有只涨不跌的事物,房地产也不例外。尽管在过去十年城市房地产如火如荼,但是一旦城市土地供应超过实际需求,那么价格就会发生回落,目前大规模建设的新城也是如此。可以预见,很多县城所建设的新城区可能都逃脱不了“鬼城”的命运;如果仅仅是“鬼城”倒也罢了,更要命的是所有的这些新城建设都是通过银行信贷,最终这笔债务会由当地居民承担,甚至可能引发金融风险。

相关搜索推荐

投诉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首页>头条>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