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Fang.com

莫让乡愁变"乡痛" 城镇化沦为"拆旧立新"反思

新华网2013/12/24 00:08

*本页涉及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指建筑面积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此通俗而深情的话,出现在近日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触动着无数人内心深处的柔情,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发展的软肋。城镇化,一个国家走向发达的必由之路;乡愁,每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共同的精神寄托。将来,我们的“乡愁”何处寻觅?

每天消失80个村落,被切断的不只是一段历史

在许多老天津人的记忆中,画乡南乡三十六村“家家能点染,户户善丹青”,因盛产杨柳青年画而远近闻名。然而,它却在近几年的城镇化建设中一块块分拆瓦解。如今,暂居在城中一隅的78岁画匠王学勤每每提起都会说:“我们不就要这一点精神吗?有它我们心里就舒坦得多!为什么不给我们?……”

城镇化进程 中国楼市

“最近十年,我国每天消失80个村落。最近三十年,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消失。”民俗专家冯骥才疾呼,“他们被切断的不只是一段历史,还有世代积淀在那里的特有的文化与习俗、与生俱来的劳作习惯与天人关系、土地里的祖先及其信仰,以及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性’。”

更普遍的,在许多地方,城镇化被异化为“大拆大建大手笔,高楼大厦平地起,各种园区扎堆聚,CBD扮靓GDP”,传统文化却一再被边缘化。

“留住乡愁,不能依靠‘临终抢救’!”冯骥才说,记得住乡愁,是民意期待在中央政策中的诗意体现,是城镇化文化回归的信号。新型城镇化,不是“拆旧立新”,不是生搬硬套一套标准去搞“千城一面”,不能让特色和文化在无序开发中,成为一个个空洞的历史符号。

城镇化不是“消灭农村”没有农村文明的城镇化是单调的

数据显示,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小城镇人口曾占总人口的27%,至2010年已下降到20.7%。

冯骥才讲了一件他在欧洲小镇考察时的见闻:“偏僻的山区村庄,家家户户燃气、用水、用电一应俱全;就连公共卫生间也摆着鲜花,堪比‘星级’。福利齐全、生活舒适,这样的小村落,何愁留不住人?”

不可忽视的是,在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形成的三个“剪刀差”正加速农村人口外流:福利待遇城镇好乡村差、收入水平城镇高乡村低、生活条件城镇好乡村差。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破除了这三个“剪刀差”,乡愁才能更有寄托。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办法,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

“城镇化不是去乡村化,也不是要消灭农村。如果农村文明消失了,那么城镇化将是单调的。”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近日表示,要加快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改善水、电、路、气、房,建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搞好居住环境的绿化与美化。要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本着方便生产和生活的原则,合理调整村庄布局。“避免农民房子十年推倒重盖一轮。”

专家认为,要化解“小城镇留不住人,大城市人满为患”,必须以产城融合为基础,注重城镇产业经济的培育,增强乡村地区自我“造血”功能。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和农村合理分工、特色突出、功能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些特色鲜明却又规模不大的小城镇,应当改变以GDP为导向的、一味做大做强的发展观,‘满天星辰’的小城镇也是新型城镇化。”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说。


 

宁留空白不留遗憾,青山绿水才是最美的“乡愁”

在狭隘的发展观下,一些农村早已被破坏得面目全非:污染“上山下乡”,河流“鱼肚翻白”,土壤“中毒日深”……这些“后遗症”正加速爆发。

2009年,陕西凤翔多个村庄因血铅污染事件整体搬迁;2013年,湖北潜江经济开发区污染,村民不堪污水废气污染酝酿搬迁……生命、健康和环境的警钟一次次敲响。

“青山绿水才是美丽家园,千疮百孔的村庄、污水横流的县乡怎能唤起人们的乡愁?”建筑学家吴良镛说。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高度重视生态安全,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发强度。

“宁留空白,不留遗憾。”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王金南对记者说,“世界上最美的城市都是依山而建、依水而建,我们的一些地方削山造城,即便是实现了高度城镇化,环境被破坏掉了又有什么意义?”

他说,生态环境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宜居的尺度,也是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尺度。今后的城市建设,要回到以人为本的本质上去。对于造新城,要从规划角度重新审视,避免破坏生态;旧城改造,也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将湖泊、绿地等生态系统保留下来。

“城镇建设的目的不是要把城市的形态照抄照搬到农村,而是要在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发挥城市和乡村的各自优势和积极性,提高生态绿化面积、提高城镇宜居程度,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共赢互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毛其智说。


 

12月12日至13日,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套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同样只字未提房地产调控,把城镇化建设的核心都交还给市场。

“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为支撑,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推进公平公正的制度改革为保证。”国际金融论坛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易鹏如是概括城镇化内涵。

作为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列席参与者,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党组书记、央行原行长戴相龙注意到,会议定调将引发城镇化的系列裂变。其中,城镇化中区域布局的优化,将引导房企调整战略布局和产品定位。对房企而言,其中有机遇,更有挑战。

自然生长,因地制宜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中,的亮点在于“否定了过去大拆大建、人为造城的思路”。
公报提到,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同时又提及,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不能靠行政命令层层加码、级级考核,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会议要求,要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力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要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

会议特别强调了推进城镇化,要“注意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既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职能”。这说明,本届政府力图用市场的方式,促进城镇化的“自然生长”,而非“拔苗助长”,制造人为的城镇化。

与此同时,会议还明确“中央制定大政方针、确定城镇化总体规划和战略布局,地方则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总体规划,制定相应规划,创造性开展建设和管理工作”。其中中央制定大政方针,地方“创造性”开展建设和管理工作,更是清晰地表明,中央有意将“一刀切”式的宏观调控摒弃的决心。
在公报中,“因地制宜”一词出现了两次,这与过去要求地方完全服从“一刀切”式的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以人为本、顺势而为、协调发展是城镇化的三个关键点。”曾在天津担任市长5年的戴相龙对城镇化建设深有体会。“城镇化建设要统一规划,同时要针对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城镇的不同特点进行建设。最重要的是抓好规划,解决好城市定位、产业集聚、现代交通、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等重大问题。”

如果中央城镇化会议提及的政策能够落实,对于不再受限于“调控政策一刀切”的房地产企业是利好消息。房企可以根据市场形势主动应对,有效配置资源,长期有序地进行企业规划和发展,不必担心突如其来的宏观调控对市场造成的冲击,对企业发展带来的变数。

相关搜索推荐

投诉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首页>头条>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