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Fang.com

人民日报:所谓“钱荒”不会引发金融危机

房天下综合整理2013/06/26 09:18

*本页涉及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指建筑面积

近日中国资金市场的“钱荒”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大家对引起“钱荒”的表面和根本原因似乎已形成共识,对中国央行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强化流动性管理,进一步促进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支持经济转型升级等政策措施都是理解和拥护的。但同时也有人担心:“钱荒”蔓延或发展下去,会不会危及银行储户存款、引发银行倒闭潮,更有人预言“钱荒”会引发更大范围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笔者认为,上述担心和忧虑完全没有必要。

首先,目前的“钱荒”是暂时性问题,正在逐步缓解。由于临近6月末,银行需要进行存款准备金率的缴存、财政存款的上缴、企业分红以及银行年中考核等多种因素叠加,使得资金紧张程度加剧。此外监管部门强化理财产品监管以及加大对跨境套利交易的监管,也导致各银行需要增加资金以满足合规要求。可以预见,过了6月30日这个时间节点,银行“钱荒”是会缓解甚至会消除的。最近几天,上海银行间同业隔夜拆放利率已从20日的13.44%逐日下降,24、25日分别为6.4890、5.7360,下降趋势明显。由此可见“钱荒”正在缓解。

其次,目前的“钱荒”只是结构性问题,可以通过银行体系内部的结构调整迅速解决。中国经济“不差钱”,无论是银行体系内资金还是社会资金的总量都是充裕的,5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已经逼近百万亿元大关,人民币贷款余额为67.22万亿元,同比增长14.5%;而1至4月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增量高达15097.41亿元,月均增量约3774亿元,而去年全年金融机构外汇占款新增总额也不过4946.47亿元。这意味着,整个银行体系的存量流动性依然处于高位,所谓的资金紧张是结构性的。

通俗些说,结构性的“钱荒”就是钱放错了地方。今年6月份以来,银行信贷增加近1万亿,其中70%以上的新增信贷是票据融资,而一般性贷款增加很少。这项数据足以说明很多钱并没投到实体经济中。对比之下,反而是银行的同业业务增长迅速,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例超过15%。信贷急剧增长,票据融资随着增加,一般性贷款增长很少,同业业务迅速增长,这些数据背后就是典型的资金错配,是银行资金在玩“钱生钱”游戏时的错配导致了结构性“钱荒”。

把放错了地方的钱放到对的地方以解决结构性“钱荒”问题,这并不很困难,只不过是增加些调整银行资金错配的成本而已,不会危及银行储户的存款安全,更不会引发银行的倒闭潮。

第三,目前的“钱荒”是局部性的问题,是央行主动性的市场化调控所致,尚在可控可调的范围之内,不会产生大范围的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从短期来看,钱确实缺,但也只是银行缺,别的领域并不缺,银行缺的部分也不多。在本轮“钱荒”中,央行没出手救市,看似是一种消极行为,背后其实有着更为主动的战略性选择。

当前,中国经济与金融运行总体平稳,但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全球经济有所好转,但形势依然错综复杂。随着美国经济的稳步回升,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时间越来越近,全球经济去杠杆化的进程开始加速,此时中国央行顶住压力“不放水”,意在整顿社会融资规模过快扩张与银行同业业务期限错配风险,倒逼银行加快其去杠杆和去“影子银行”的进程,加快解决银行体系内资金空转套利问题,引导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这是政策性的主动调控,而不是等到泡沫破裂后的被动调整,将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也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对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总之,目前的“钱荒”只是我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中的一个小阵痛,不会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局,更不会产生更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作者为本报特约评论员、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关注“钱荒”

  “亲妈”并没有变“后妈”,只是看到孩子摔倒没去扶,希望他自己爬起来而已。

  最近媒体上最热的话题莫过于“钱荒”,忽然间货币发行过多可能导致通胀就变成了资金短缺可能导致通缩,而且很可能会出现金融危机。很多读者次知道了一个词“上海银行间拆借利率(shibor)”,这个中国银行间互相借钱的利息代表着整个国内资金市场的供求状况。这次银行间拆借利率突然上冲到异乎寻常的高点,震惊了整个世界,媒体惊呼央行“亲妈”变“后妈”。接着就出现了很多种解释。

  一种是“饿死影子银行”论,即中国央行主动制造一次“可控金融危机”,试图消灭“影子银行”。

  不过仔细一分析,这种说法很有问题。一个企业遇到资金困难,首先是要停掉不怎么赚钱的业务,而保留赚钱多的业务。商业银行也是企业,也是要追逐利润的,它们如果资金短缺,做出的反应也是一样的。现在实体经济不景气,缩减利润较薄的实体经济贷款业务可能会成为银行“断尾求生”的。因此,央行如果企图搞“饥饿疗法”的话,很可能影子银行没“饿死”,实体经济先“饿死”了。这种说法显然不合理。

  再说通过紧缩银根来逼迫商业银行就范,也不靠谱。管理层完全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来清理表外业务,没有必要采取这种“杀敌一百自损一千”的做法。

  第二种是热钱流出论。这种说法认为利率突然飙升是因为热钱大量流出,导致货币供应不足。自去年热钱流出论就比较流行,只是到了去年年底热钱流入中国的迹象非常明显,就转为流入说。到了今年5月,随着美联储停止增发美元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资金流出明显,国内热钱流出论又盛行起来。不过诡异的是,人民币指数在6月17日之后居然是上涨的,这说明当时有外汇大笔流入。因此这种热钱流出论似乎跟市场情况对应不上。

  第三种是制造可控金融危机促进改革论。这种论调认为中国有意制造一场“可控”的金融危机来淘汰差的银行和企业,倒逼产业升级,以推动经济改革。

  这种说法有点太一厢情愿,世界上有“可控”金融危机吗?怎么能保证好的银行和企业不受拖累呢?即使是一家中小型银行倒闭,也会引起巨大的连锁反应,拖累很多实体经济企业和金融机构。至于产业升级,现在已经是世界经济危机的第5个年头了,产业一直都在洗牌升级,还用得着这样倒逼吗?况且经济改革的方向基本上是市场化,很多人认为是要增强民企,但如果来场金融危机,还是民企死得快。因此这种说法也很不靠谱。

  第四种是扎破房地产泡沫论。根据这种说法,政府是想通过收紧银根,让开发商缺血,迫使其抛售房产,使房价下跌。不过政府打压房地产也不是一天两天了,现在银行贷给开发商的钱很少,主要是影子银行和外资借钱给他们。再说现在政府的主要任务是稳增长,希望房地产市场泡沫慢慢消失,这种拉着整个经济跟房地产市场同归于尽的方法明显不合常理。

  剩下还有政府打击贸易套利、银行期限错配等说法。政府打击贸易套利是四五月份的事,当时虽然出现资金外流,但shibor并没有受多大影响,还是保持4%以下。银行期限错配论认为,有些银行流动性管理出问题,热衷期限套利,造成了短期借来的钱,投入长期资产中,出现严重的期限错配,被投入到长期资产中,而因为货币乘数效应,长期资产又没有足够对应货币存放在各大银行,因此就导致了资金异常短缺。这种说法有道理,但并没有解释为什么央行不但要给各大银行“断奶”,还要每天发20亿的央票回笼资金来“抽血”。


  目前关于银行间拆息异常拔高的解释,大部分说法都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前提:政府支持央行故意要整商业银行。但好像这些观点基本上都不能自圆其说。那么我们换一个思路,6月20日“事件”会不会只是一次正常的市场现象,不过是央行没有干预而已?以前每次资金短缺的时候,央行都出面干预,而这次没有动作。“亲妈”并没有变“后妈”,只是看到孩子摔倒没去扶,希望他自己爬起来而已。

   赵亚赟(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部负责人)

(原标题:对“钱荒”不宜过度解读)

 

相关搜索推荐

投诉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首页>头条>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