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Fang.com

评论:地方土地财政盛行 降房价降地价两难取其便

中国新闻网2013/05/23 08:20

*本页涉及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指建筑面积

近一段时间,土地市场再次活跃起来,地价上涨,高溢价的现象增多。5月20日北京通州的一幅地块甚至创下230%的溢价率。客观地说,此乃拜去年下半年以来楼市回暖之所赐,这在2011年显然是不可思议的。

我不想讨论是地价拉动房价,还是房价推动地价上涨的问题,至少人们看到的现实是,每当高价地块成交,周边区域无论是在售的新房还是二手房,房价一律齐声上涨。因此,人们很自然要问,既然政府要抑制房价,为何不先控制地价?

孰不知,地方政府两难哪

表面上看,地方政府天然地有推高地(小区网论坛)价的冲动,恨不得土地越卖越贵,因为土地收入全归自己支配,而且是当期兑现。很多读者想必还记得,去年5月27日,湛江市长 中丙拿到国家发改委“关于广东湛江钢铁基地项目核准的批复”后,亲吻该文件的新闻。

有人对 市长此举表示嘲讽。但是, 市长至少是敬业的。要是我,肯定选择卖地,那远比建钢铁基地挣钱多而快。一个钢铁基地,辛辛苦苦建成投产,也许 市长就调走了,他不过是替后人栽树;如果是卖地,每年多卖十几亿恐怕并不太难。事实上,无数的市长们正是这样做的。诸君,你所在的城市,近10年可曾培植了几家地方实力国企?

往深处追究,地方政府往往不敢降地价。强拆我们都 痛恨,但在另一面,拆迁成本高涨,漫天要价的现象也是存在的。仅就土地储备成本来说,也是逐年递增。地方政府收储土地,大多靠贷款或发债。像北京这样的城市,拆迁和贷款成本加在一起,每年上升10%是正常的。2010年收储的土地,如果2011年没有卖出去,成本少则增加20%,多则30%。要是耽搁3年,成本就更可观。此时,如何指望它降地价?

地价难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地方债务沉重。财政部原部长项怀诚4月6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称,目前中国政府的债务规模大约为7-8万亿,地方政府负债超过20万亿。而此前,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在今年“两会”期间表示,我国 债务规模为7.7万亿元左右(小区网论坛),地方债务为10.71万亿元。

根据审计署2011年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底,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0.72万亿元。董大胜所说的10.71万亿元与此相当吻合。难道,两年时间过去,地方债务只增加了100亿元?我不信。

有位在地方政府工作的朋友私下说,地方债务是查不清的,隐蔽而且多头。好吧,20万亿嫌多,10.71万亿元嫌少,取其中间值,16万亿。按商业银行现有短期贷款利率6%计算,每年地方债务仅利息成本就将近1万亿元。

根据国土资源部统计,2012年土地出让合同价款2.69万亿元。低于2011年的3.15万亿元,与2010年的2.7万亿元基本持平。请注意,2.69万亿元是合同价款,而非净收入。净收入按照较高比例的40%计算,为1.08万亿元,与地方债务利息成本几乎持平。

不喜欢数字的朋友,可以跳过以上几段,直接看结论部分:倘若卖地净收入仅够偿还地方债务利息,则意味着债务本金的偿还遥遥无期,甚至无法偿还;而地价下跌,亦即卖地净收下降,意味着可能连偿还地方债务的利息都不够。

同时,土地是各地政府 重要的抵押物,如果地价下跌,地方政府就必须付更高的赎金。更别说,地方债务本金每年还在增长。假如说,地方债务尚轻时,土地财政依赖症还只是地方GDP主义的伴生物,那么,现在则是被高额地方债务绑架的工具。地价跌不起。

为什么有专家说,若楼市崩盘,就会爆发地方债务危机?我个人的理解是,楼市崩盘后,土地必定卖不出,地方债务利息就无法偿还,抵押品也贬值,于是危机到来。所以,那些反对全面征收房产税的人就用这个来吓唬决策层。

但事实并非如此。真正的房产税正是意在逐步替代土地收入,成为地方政府稳定的税源。而为地方债务消肿的办法只有两种,货币贬值,或发更多但利息更低的债券及贷款。在现有税收和 体制下,地方债务危机永远不会到来,因为人民会为债务泡沫买单。正如在不变革现行房地产的土地、税收制度的前提下,人民将为房价泡沫买单一样。


(来源:金融时报)在当前房地产调控的关键时期,要从根本上调整或完善调控思路,当务之急是对地方政府依赖和推行的“土地财政”进行整治, 的办法是加快顶层设计, 政府将本该归国家 的土地批租权从地方政府手中收回来,同时设计合理的允许地方政府征收的新税种,这样, 政府将获得调控房地产市场更大的调控空间和主动权。

进入5月以来,各地加快了土地“招拍挂”节奏,各地产商进入拿地高峰期,多个一二线城市又相继出现了“”频现的现象。

5月6日,广州拍卖出让3宗土地中,同宝路8号地块刷新了该区域地价 价,由佳兆业公司在经过近200轮的竞价后拍得,若扣除配建保障房面积,该地块折合楼面地价高达25597元/平方米。

5月15日,佳兆业旗下控股子公司以15.05亿元夺得上海浦东新区花木镇一 楼地块,溢价 达99.28%,楼面地价达到3.02万元/平方米,超过周边部分楼盘房价。

5月16日,为争夺广州番禺区南村镇万博商业区几个地块,在约120轮的竞价后,中铁建设 终拿下地块四,溢价 达136.6%。该地块 终成交的楼面地价达到14194元/平方米,相比相邻地块去年4834元/平方米的拍卖价翻了近三倍,成为番禺商业“”。

“国五条”细则落地一个月后,各地大型房地产商圈地热情持续高涨。公开数据显示,今年4月,21个城市经营性用地出让成交楼面均价为2982元/平方米,环比上涨31%,同比上涨高达84%。据中原地产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前4个月土地出让金已经达到547.75亿元,同比涨幅高达306%。

仅仅从上述几例就能看到,“国五条”颁布及各地细则落地后,房地产商不但没受调控影响,拿地热情反而持续高涨,这表明目前国家的调控政策及各地细则针对性不强,效果也大打折扣。

多个一二线城市“”频现,分析其原因有三:一是房地产商不差钱,有敢于拿地的勇气;二是房地产价格未来上涨预期强烈,现在拿地有较大的利润空间;三是土地价格反复上涨将继续抬升未来房价上涨预期,从而形成地价和房价互相推升循环的局面。

“”频现,离不开“土地财政”这一幕后“推手”,或者说这两者是同一战线上的“盟友”。大型房企高价拿地和地方政府推行“土地财政”,就像一对艺人成功地演出了一幕又一幕令人惊叹的“双簧”,将“土地财政”狂潮步步推高。在国家屡屡强调从严调控房地产政策的同时,多地出现了房地产市场火爆带来的“繁荣”景象。这一“繁荣”景象与当前经济增速下行好像并不矛盾地并存着。

今年“”频现以及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抢收,和去年相比又有了新的背景或内涵。今年是各地方政府换届后的 年,各地政府有大干快上的热情和冲动,从政治周期吻合经济周期来看,新一届地方政府出于“短期政绩目标责任制”考虑,大都有寄望于推动房地产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以推高地方GDP规模与增速。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又为大型房企和地方政府这些“机会主义者”带来“新机会”,大型房企通过迅速拿地和多拿地而抢占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先机”,地方政府通过快速拍地卖地而抢得“土地财政”,尤其在当前财政收入增速不断下降的形势下获得宝贵的“热钱”。

殊不知,“”频现与“土地财政”的“双簧戏”,客观上造成两方面恶果:一方面,不断增加的“土地财政”抬高了房地产价格上涨预期,普通老百姓担忧将会更加买不起房。由于地价一般占到房价的30%至60%,现在开发商从地方政府购得的高价土地,肯定要将成本打到房价中去,未来房价不但难降,反而会有上涨得更高的预期。另一方面,不断增加的“土地财政”更加固化了地方政府对其依赖,地方经济更加懒惰地躺在房地产支柱这一经济发展模式上。更有甚者,这出“双簧戏”将可能催生越来越大的“中国版房地产泡沫”,使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可能陷入更大的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之中。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4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显示,70个大中城市中,环比上涨的城市有67个,其中一线城市涨幅尤其明显,北京新房房价连涨11个月。国家统计局 统计师刘建伟表示:“房价上涨预期尚未根本解除,房地产市场调控仍然处在狠抓落实的关键时期。”

此间有业内专家指出,“国五条”及各地细则虽较以前更严格,加大了地方政府对房地产价格管理的职责,但它只针对了房价,并未针对土地价格,没有对构成房价约30%至60%部分的“土地财政”这一房价的基石进行调控,因此,其调控效果不会太明显,甚至可能会大打折扣。对此,需要认真反思。

在当前房地产调控的关键时期,要从根本上调整或完善调控思路,当务之急是对地方政府依赖和推行的“土地财政”进行整治, 的办法是加快顶层设计, 政府将本该归国家 的土地批租权从地方政府手中收回来,同时设计合理的允许地方政府征收的新税种如房产税等。考虑到“土地财政”在目前房价成本中占到30%至60%的基本情况,可以说回收土地批租权, 政府将获得调控房地产市场更大的调控空间和主动权。

 

相关搜索推荐

投诉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首页>头条>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