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Fang.com

SOHO潘石屹:应让商业地产复苏 别总让钱往住宅跑

每日经济新闻2011/03/18 09:13

*本页涉及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指建筑面积

“严厉的政策将脱缰的野马拉回来!”针对严厉的楼市调控政策,常常语出惊人的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如是评论。在他看来,过去几年的房地产市场像匹脱缰的野马,政府以看似不尽合理、十分严厉的政策试图将其拉回到正常范围。

“新国八条”出台以来,不少城市的楼市遭遇了成交冰点,成交价格也开始停滞不前,但对于市场后期走势,业界仍然存在较大分歧。

近日《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在SOHO中国总部对潘石屹进行了专访,他强调,本轮调控是一次剧烈的洗牌,未来3年内将有50%的房企被淘汰。而保障房建设能否及时跟进,则主要取决于其盈利模式。在商业地产方面,潘石屹表示,政府应该让商业地产、股市复苏,吸纳点资金过来,“不能总让钱往住宅市场跑”。

保障房挤压商品房市场

NBD:中央下达了未来5年新建3600万套保障房的任务,其中今年新增1000万套,这样的规模会不会对商品房市场带来挤压?

潘石屹:保障房规模扩大,会挤压商品房市场的很多资金和人力。每年大约销售700万套房,现在光保障房一年就新增1000万套,比商品房销售规模还大,当然挤压了很多市场。

另外,现在市场上的资金很充裕。去年商品房销售额在5.25万亿元,前年销售3万亿元,一共是8.25万亿元(据统计局数据,2009年商品房销售额应为4.40万亿元)。我算了一下,这两年花钱买地一共还不到3万亿元。除去建安成本和税费等,还有相当大的资金量。

NBD:可去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就有2.9万亿元?

潘石屹:你说的2.9万亿元,有1万亿元是开发商的购地投入,另外接近2万亿元是其他行业的。前几天有个开发商告诉我,他在中欧商学院的同学中,除了他本人看衰房地产,其他行业的老板都看好房地产。

NBD:商品房市场这么多的人和钱闲下来,会不会投向保障房,并推动保障房建设?

潘石屹:这要看盈利模式。以出售型为主的保障房(经适房、两限房)有出口,即使售价跟成本有3%的差距,企业仍可回笼资金,就会愿意去做。廉租房和公租房是社会福利性质的很难盈利,以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也不可能补贴太多,企业的动力恐怕不足。我认为经适房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制度,值得在未来的保障房建设中借鉴,最怕的就是一切都推倒重来。

房企的三条出路

NBD:您曾谈到,在这轮调整中,将有50%的房地产企业在未来两三年内被淘汰出局。这轮调控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威力?跟以前的政策有什么不同?

潘石屹:50%的房企出局,主要原因就是3600万套保障房对市场的挤压。我认为这次是一个剧烈的洗牌,未来3年之内(保障房建设规模的2011年~2013年)就会调整完。不像原来,市场每年淘汰10%~20%的开发商。

NBD:那么剩下的50%企业,如何转型才能度过这个关口?

潘石屹:房地产企业的转型有3个方向:是走高端,跟保障房建设脱节,继续建设商品房,包括高端住宅;第二是朝“岔路”上走,比如进军旅游地产、老年地产等,另外现在医院建设向民间放开了,可以去建医院;第三就是资金实力比较雄厚的企业,配合政策要求,投入保障房建设。

商业地产不会调控

NBD:SOHO中国一直从事商业地产开发,您会不会担心楼市调控会蔓延到商业地产?

潘石屹:商业地产不会受到调控影响。市场上那么大的资金流动性,总要有个蓄水池。即使它流到商业地产,推高了商业地产的价格,也跟老百姓没关系,因为投资商业地产的人都不是弱势群体。

我认为政府应该让商业地产、股市复苏,吸纳点资金过来,不能总让钱往住宅市场跑。

NBD:“限购令”挤出的那部分投资性资金,未来将流向哪些领域?

潘石屹:“限购令”从表面上看是个二套房的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把投资性需求降为零。我了解到,在北京的很多住宅项目中,有1/3是投资型需求,个别项目甚至不止这个比例。如果这些钱没处去了,就有可能诱发通货膨胀,我认为应该重视这个问题。

相关新闻

商业地产逐步执掌话语权 2011如何投资不动产

千亿外资潜伏商业地产市场 或引发房价上涨

郎来了!浙商建业邀约经济学大师郎咸平

外资进军中国商业地产 不约而同布局二三线城市

大型地产商2011布局 住宅开发商增仓商业地产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我国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基本解决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的问题。对此,SOHO中国[5.70-2.40%](0410.HK)董事长潘石屹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随着规划的落实,未来相当一部分新增城镇人口的住房需求将由保障房来满足;房地产市场的格局也将发生重大调整,一半以上的房企将会退出,留下的房企也将逐步向住宅高端化或商业地产转型。

涨价动力枯竭

潘石屹认为,受限购政策影响,住宅市场的投资需求已被严格限制,房价大幅上涨的动力已经枯竭。国务院要求各地于一季度制定房价控制目标,可以预计,今后一段时间主要城市的房价将进入盘整期。

“每个城市房价的控制目标,很可能是在去年房价的基础上加上CPI的增长幅度,如果去年的房价指数按100计算,各个城市房价涨幅的控制目标应该在100-110之间。具体的控制目标会集中在3月末的几天出台。”潘石屹坦言。

潘石屹预计,大量保障房推向社会后,房价上涨预期将减弱,届时,限购政策也将退出。他说:“保障性住房大部分是公租和廉租房,从规划、土地供应到建成大约需2年左右的时间。这期间,土地供应量的50%-70%用于保障性住房,商品房供应的土地减少,很容易导致房价再度暴涨。因此,政府实施限购政策以遏制短期需求。”

楼市结构将转变

潘石屹认为,新一轮调控以扩大保障房供给和压缩商品房需求为主导,受此影响,在未来两三年内,至少有50%的房地产企业会被淘汰出局。遭淘汰的房企主要是实力比较差、产品与保障性住房在地理位置、产品质量和户型上没有太多差距的房企。

“十二五”期间国家计划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平均每年建设720万套,这意味着一半以上的住房供应将由政府来主导。“这将对中国房地产格局造成重大影响,一线城市的地产格局将朝着香港、新加坡的模式发展。相当一部分住宅开发商将转型:一是积极参与政府保障房的开发,同时向住宅高端化方向发展;二是向商业地产转向。”潘石屹指出。

今年开始,货币政策逐步从紧,多家上市公司在香港发高息债,部分票据的利率超过13%,这意味着房地产市场的流动性正在趋紧,楼市大调整也正在酝酿。

保障房应建退出机制

保障房开发资金的来源一直是业内关注的焦点。潘石屹指出,政府能否吸引开发商或其他民间资本参与保障房建设,关键取决于保障房开发有没有退出机制,比如多年以后允许销售租赁型保障房。另外,政府也应采取贴息等办法,使房企开发保障房能满足回报的要求。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我国将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逐步使其成为保障性住房的主体。潘石屹认为,经济适用房等出售型保障房的投资有出口,但大量的廉租房、公租房没有退出渠道,如果政府能允许开发商在多年以后出售这些物业,那么开发商可能会积极参与。

潘石屹透露:“目前,很多开发商都在积极考虑参加政府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同时也希望政府能明确参加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条件。”

相关搜索推荐

投诉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首页>头条>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