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Fang.com

印象珠海:消失的珠海地名 渐忘的城市记忆二

珠海广电报2013/08/27 00:00

*本页涉及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指建筑面积

对珠海吃喝玩乐而言,一个个老地名的背后,是传说,是故事,是历史,更是文化。那些老地名,“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或因人命名,或因事命名,或因景命名,或因物命名,就那样静静躺在地方志册页上。

消失的珠海地名 渐忘的城市记忆

对珠海而言,自1980年成为特区,至今三十三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可要说珠海人的存在,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有原始先民在这里栖息,繁衍后代,生生不息。在这长达四五千年的变化过程,珠海老地名见证了这其间的所有印记,极其弥足珍贵。

印象珠海第二波,那些渐渐消失的珠海地名,无论是老珠海人还是新晋珠海人,都值得收藏。



凉粉桥,没错,那里的凉粉的确很出名

消失的珠海地名 渐忘的城市记忆

关于凉粉桥的典故,是大家极其引为乐谈的事情。

据说,这名字的背后有一个故事。在很久以前,珠海有一家餐馆以做凉粉出名,赌徒吃了就会逢赌必赢。

可是老板得了怪病,他临死时说想建一个桥在餐馆边上,一是为了给村子带来方便,二是为了给自己后人在生意上能起到辅助的作用。

可是还没说过桥的名称就断气了。

于是,后人就建了一座桥,为了记念他,而名作凉粉桥。后来桥要改建名字也被保留下来。虽说是传说,可也恰恰反映了珠海人的民风十分淳朴。



银坑,与其地理位置有关

消失的珠海地名 渐忘的城市记忆

位于香洲区东北面5公里处。明代建村,初称银溪,后称银坑,因村口有一条山坑而得名。村庄背山面海,风景秀丽,海区盛产牡蛎(蚝)。1956年建立国营银坑养殖场,村民转为养殖场职工。



湾仔,原来叫作湾仔沙

 珠海老地名

 位于香洲区西南部10公里,与澳门只有一河之隔。是镇政府所在地。明代嘉靖十四年(1553)有斗门人到此建村,那时这里有一块大沙滩连着数个小沙湾,人们因此称为“湾仔沙”,后简称为湾仔。聚落在嘉林山麓,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呈混合状分布。是珠海市鲜花、蔬菜出口的主要基地。


 

北山,将军山北面而得名

消失的珠海地名 渐忘的城市记忆

位于香洲区西南部9公里。宋代嘉熙元年(1237),南雄珠玑巷杨四儒带着儿子南逃到此建村,人口逐年增加,成为村中的姓氏。因该村建在一座山的北面而得名。聚落在将军山山麓坐西北向东南呈块状分布。村中杨氏大宗祠是珠海市保护文物。已故五届中共中央委员杨匏安是北山村人。


 

河排,原名叫蚝排仔

消失的珠海地名 渐忘的城市记忆

位于香洲区西南部13公里,与双石相邻。明末建村,因村前过去是蚝田,多堆积蚝壳,原叫蚝排仔。后以谐音称河排。


 

翠微,举人回乡题词得名

消失的珠海地名 渐忘的城市记忆

位于香洲区西南部约7公里,东邻山场村,西邻造贝村,北邻上涌村。宋代末期建村,原称翠环,后在清康熙年间村人郭以治中科举,回乡题词一首,词中有“苍苍横翠微”,村人便以翠微取名。该村南洋庙付屋,是大革命时期农民协会址,吴治山祠是省港大罢工时期翠微工人协会会址。


 

造贝,的确是贝壳比较多

消失的珠海地名 渐忘的城市记忆

位于香洲区西南部8公里,东邻翠微,南至南屏码头,西至中山沙角环。明代建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因其地处海边,贝壳比较多,人们就筑造大炉灶作烧壳灰之用,故名灶贝,因灶与造同音,后改为造贝。1939年,该村成为当时中山县抗日游击队的联络点一。


 

福石,前一个福善围,后一个石鸡潭

消失的珠海地名 渐忘的城市记忆

位于香洲区西部约8公里,北邻造贝村。以福善围和石鸡潭各取一字得名。聚落在福善围坐北向南呈带状分布。原有耕地539亩,以种植水稻、蔬菜为主,1985年因特区建设需要,国家征用土地,村民转而从事工副业生产。


 

兰埔,这里的兰花开得正艳

消失的珠海地名 渐忘的城市记忆

位于香洲区西南面约7公里处,东北与石矿场相连,东南与拱北相邻。清朝时曾有军队在此训练,故有教场埔之称。清咸丰年间建村。后因此地兰花甚多,芬芳吐艳,清光绪年间改名为兰埔。


 

夏村,与姓氏有关消失的珠海地名 渐忘的城市记忆

位于香洲区西南部,与兰埔村相邻。北邻前山镇,南距澳门3公里。清朝嘉庆年间,宋、夏两姓人家分别在三台石山脚下僻村,有上、下村之称,宋氏为上村。夏氏为下村。后来宋氏全部搬到下村同住。因“下”字不吉利,后以夏氏比宋氏人多。故得名夏村。


 

莲塘,其地形似塘中莲藕

消失的珠海地名 渐忘的城市记忆

位于香洲西南部,西邻造贝,东南面邻前山。清代嘉庆年间建村。该村因坐落在密林中的一块低洼地带,坑水清澈,环境形似塘中的莲藕,故名藕塘坑。村人认为此名不雅,改称莲塘。过去以种植水稻、蔬菜为主。


 

竹林埔,缘因那一片茂盛的长竹林

消失的珠海地名 渐忘的城市记忆

在香洲区西北部14公里,与那洲林场相邻。清代建村,因该村建在遍长竹林的荒埔上而得名。


 

会同,有情有义更有爱

消失的珠海地名 渐忘的城市记忆

 

在香洲区西北部11公里,东面靠山,南邻白叶林村。1836年,有姓莫、鲍、欧阳三家人约定于某月某日某时自不同地方会同一起到该地建村,建村后起名为会同,沿用至今。村内有“楼霞仙馆”古迹。


 

白石,没错,就是白石头坑

消失的珠海地名 渐忘的城市记忆

位于香洲区西南面,东南与北岭村相邻,北面靠近九州大道,西面近粤海西路。建于清朝雍正年间,由钟、汪、李、唐四姓开村,因地处板障山脚下的白石头坑附近而得名。过去以种植蔬菜为主。


 

鸡山,莫非是那里的鸡比较出名?

消失的珠海地名 渐忘的城市记忆

不是那里的鸡很出名,而是位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南侧,东临大海。元代建村,在清朝时称鸡柏村,建国后改为鸡山村,因村后山形似鸡而得名(我只能说先人们你们太有才了)。背山面海,聚落在鸡山向东南方向呈块状分布。抗日战争时期,该村是革命根据地之一。


 

山场,只是把一个香字去掉了

消失的珠海地名 渐忘的城市记忆

南宋咸淳九年(1273)建村,原称香山场,据同治十二年《香山县志》记载,该村在凤凰山南麓石溪坑山脚的丘陵谷地,坐北朝南,呈棱状分布,山上遍长山花.芬芳吐艳,故称香山场,新中国成立后简称山场。


 

湾仔沙,沿岸的沙滩地留下多少童年印记 

消失的珠海地名 渐忘的城市记忆

位于老香洲南侧海湾沿岸。北起海燕路,南至东风路东段,东起海边,西至风凰南路中段。原是海湾沿岸的一片沙滩地。1840年以后,由海浪冲积渐成湾形的沙滩,故名。1980年前这里居民大部分都是渔民。

相关搜索推荐

投诉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首页>头条>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