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Fang.com

思明区"有机更新"三大片区 老虎城美食街将升级

厦门日报2015/04/13 08:47

*本页涉及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指建筑面积

对故乡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在旧城改造中,思明区尝试以“有机更新”的理念,来传承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来唤醒居民们心中那份浓浓的“乡愁”。同时,这也是加快城市转型的重要抓手,是保护生态文化的有效途径。

沙坡尾片区将围绕避风坞清淤、路面修整、骑楼修缮、历史再现、危旧房改造、社区营造等方面进行“有机更新”。

鹭江街道把老剧场文化公园打造成老城区空间改造的新样本,并出台以奖代补政策,鼓励店家自行改造,重现老厦门记忆。

中华片区通过对风貌建筑的开发,对危房的改造利用,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对夜市的改造提升,产生辐射效应。

【1、沙坡尾片区】

这里将重现“玉沙坡”美景

作为厦门市区后的避风坞,沙坡尾带给市民的,还在于那份“乡愁”和那“厦门”的味道。

不过,历史的积淀在给沙坡尾留下浓郁文化气息的同时,也留下了点点斑驳的印记:脏臭的避风坞、坑洼的路面、凌乱的线缆、破旧的骑楼……很快,沙坡尾片区将在“有机更新”中迎来新生。记者昨日从厦港街道了解到,今年,沙坡尾避风坞将在之前截污的基础上实施清淤工程,恢复避风坞原有清澈的水质。

途经沙坡尾片区的滨海绿道将利用剪纸、照片、船型、桅杆、红砖、锈钢板等元素,再现沙坡尾历史,让人们记住乡愁。

老虎城美食街将升级

避风坞骑楼将“微改造”

8个大的污水口、40多个小的污水口——沙坡尾避风坞的污水,曾经让不少过路群众掩鼻而过。目前,沙坡尾避风坞的排水口截流改造工程已经完成,截流井的闸门截住了流入避风坞的污水。污水截住了,直接的效果就是避风坞的环境在日趋改善。而避风坞堆积多年的淤泥也即将开始清理。届时,沙坡尾将重现“玉沙坡”的美景。

旧城有机更新,公共设施的提升至关重要。今年,厦港街道将在避风坞清淤工程施工的同时,对避风坞内破损的路面进行修整,同时还对地下管线进行改造。工程预计今年6月正式施工,年底前完成。

对于避风坞沿线大学路房屋的骑楼,厦港街道还考虑对建筑进行“微改造”。首先从建筑立面入手,由政府进行统一规划、提供设计方案,鼓励居民自行改造。“总体改造思路就是不拆不建,修旧如旧,努力还原其历史风貌,提升片区的环境与品质。”厦港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居民商家自发参与社区营造

在沙坡尾,有家24开张的咖啡店,大多数时间你找不到主人。要喝茶自己泡,要喝咖啡自己煮,只要把钱放进一个小钱箱就行了。这家店叫“巢”,店门口写着的“你来或不来,主人不一定在。主人在或不在,你都可以来”。

半自助、半公益的经营让这家小店有着不小的名气。老板之一的阿点说,我们希望“巢”能为每一个人提供可以落脚、休息的地方。

“巢”独特的经营理念无疑是沙坡尾片区商家自律的生动剪影。今年2月,旨在强化商家自律经营的沙坡尾社区商家自治联盟宣告成立,35个商家加入其中,他们提出“自我管理、服务厝边”的理念获得居民的一致肯定。

除了指导店家成立商家自治联盟外,沙坡尾的居民义务组建“红袖标巡逻队”、设立“联防报警点”,纷纷加入到房前屋后的美化提升中。

台湾专家“坐镇”再现历史

“看,这个石块就是坞界,在避风坞里我们发动大家一起寻找,共找到了11块。”在避风坞里,台湾社区营造专家郑道聪指着墙角边的一块石头告诉记者。仔细辨认,每块坞界连成了一条清晰的界限,无声地诉说着过去那段繁华的海洋文化历史。

目前,郑道聪“驻扎”在沙坡尾社区,他带来了台湾的社区营造经验,悉心指导沙坡尾片区的有机更新。

在他的“支招”下,接下来,厦港街道将更注重历史。据悉,街道将发动辖区潮宗宫、龙珠殿等民间宗教寺庙,重建“接官亭”,重新架起对台文化交流桥梁。此外,还将在避风坞重现“送王船”这一习俗。

对于在避风坞现有遗存的历史旧物,进行挖掘和保护。目前已发现11块坞界界碑及部分渔船铁纤拉链等,共同营造本土的“在地”文化气息。

让滨海绿道弥漫浓浓乡愁

厦门的绿道很多,每条都有自己的特色。途经沙坡尾片区的这条绿道,将弥漫着浓浓的乡愁。

这段滨海绿道从思明区政府延伸至厦大白城段,有望于今年“五一”前全线畅通。目前,厦港街道正在根据征集到的市民意见,对沿线景观和功能进行提升。

如何在绿道中巧妙地融入“乡愁”,让行走其中的人感受到浓浓的厦门历史文化气息?厦港街道进行了精心设计。比如,利用剪纸、照片、船型、桅杆、红砖、锈钢板等元素,再现沙坡尾历史。又或者,用鱼群、锚链重绘记忆中的造船厂。

厦港街道表示,这条绿道将融入老厦门历史、展现滨海风情,同时突出实用及群众参与,让群众看得见“乡愁”,形成独具文化内涵的群众健身道、游客旅游道。


 

【2、鹭江老城】

老剧场文化公园成改造样本

循着叮叮当当的敲打声,记者找到了紧邻老剧场文化公园的一家正在装修的同安封肉店。店主李聪辉笑着告诉记者,在老剧场文化公园改造提升完成后,他觉得自己的店和公园“格格不入”:店面破旧、店招没有特色……“正好鹭江街道出台以奖代补政策,鼓励店家自行改造,我改得漂亮些,生意肯定会更好。”李聪辉说道。

老虎城美食街将升级

小小的同安封肉店,折射的是老剧场文化公园周边涌动的“微改造”热潮。“老剧场文化公园建成后,产生了‘益生菌效应’,激发起民间自发参与旧城‘有机更新’的动力。”鹭江街道把老剧场文化公园打造成老城区空间改造的新样本。

“老鹭江表情”还原老厦门生活

窄小的街道间,运海水的板车,载货物的推车,小市民的自行车还有清洁楼的垃圾车,穿行而过;人头攒动的八市里,光着膀子的鱼贩站在自己的摊位前面,大声地招呼着顾客……

这些鹭江居民工作生活的表情在过去两个月时间里被记录下来,组成了一组“老鹭江表情”。

这是鹭江街道携手厦门大学艺术学院,于今年2月共同启动的“老鹭江表情”活动。在这场活动中,专业的拍摄团队走街串巷,在老街巷、老店铺、老居民家中采访拍摄,充分挖掘收集这里的街巷生活场景,通过一张张的照片、一段段的影片全景再现原汁原味的老厦门风情。

“居民们纷纷从照片、视频中看到了自己的表情,大家的隔阂似乎一下子消失了,见面时多了一份友善,聊天时多了一些共同语言。”鹭江街道一位工作人员感慨地说道,这场拍摄活动除了展现老城文化、风土人情,竟收到促进邻里交流的意外效果。

创意活动唤醒老城记忆

充满文化内涵的传统手工艺,带着历史气息的旧物件,印刻着时光的老照片……今年3月,鹭江街道“旧物早市”在老剧场文化公园拉开序幕,现场洋溢着温情而又熟悉的老厦门记忆。

如今,老剧场文化公园这个承载着“乡愁”的微改造示范点正不断发光、发热,一系列与文化、历史、传承相关的活动在这里陆续上演。鹭江街道表示,发起老剧场“旧物早市”活动,是以居民自家的旧物为媒介,引导市民对厦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除了传统旧物,鹭江老城区的海洋文化也被带到“旧物早市”中。今年3月15日,数百种野生海鲜一起出现在老剧场文化公园。在这场“鱼市学堂”中,八市的海鲜摊贩们带来的海鲜琳琅满目,让市民大开眼界,海鲜专家们也现场教学,教居民采购、辨认、烹饪、品尝海鲜。

开禾市场自治小组组长吴小汉卖海鲜已经20多年了。他告诉记者,这样的活动很好,不仅拉近了居民之间的距离,也有助于摊贩们的自律,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老百货探索危房改造新模式

坐落在八市开元路和横竹路交叉路口的阿吉仔吉治百货就是一个典型的老城有机更新案例。这栋充满时光味道的楼宇,已经成为市民、游客在八市参观游玩的一个好去处。

原本这是一栋5层楼的私危房。阿吉仔吉治百货的创办人之一杨函憬对这栋危房进行了排险加固,并重新设计装修。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栋海蛎壳水洗石的旧外墙、满地老花砖装饰的博物馆。

一楼是饼铺,二楼卖伴手礼,三楼是时光书局,四楼咖啡馆,五楼茶室——与其说阿吉仔吉治百货是一家百货店,不如说它是一个城市记忆馆。在这里随处可见老材料与传统工艺,还有对传统生活的创新体验。

超高的人气让阿吉仔吉治百货成为老城区危旧房屋改造及商业转型的一个典型范本。据悉,鹭江街道也在加大鹭江老城“微改造”的力度——引进“工作坊”,通过走访、沟通,引导居民参与,让居民直接参与对自己居住的片区房屋改造提升方案的设计。下一步街道还将按照“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先改多补”的原则实行“以奖代补”,鼓励老字号店家先动起来提升改造,示范带动周边的店家和房屋参与“微改造”。


 

【3、中华片区】

江夏堂将恢复宗祠广场风貌

有机更新才能无限生长。厦门传统的历史街区中华片区,正在琢磨新的改造模式——通过对风貌建筑的开发,对危房的改造利用,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对夜市的改造提升,产生“以点串线、以线带面、辐射连片”的辐射效应,推进老城区街巷有机更新、整体提升。这种有机更新将形成内生动力,激发着老城的无限活力。

老虎城美食街将升级

镇邦路老街骑楼将改造

镇邦路22号3楼,是刘红艺的家。这是一栋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旧骑楼建筑,多年来一直存在安全隐患。就在上周,刘红艺得到了一个好消息:中华街道将对镇邦路的骑楼进行彻底的加固排险。“听说这次的改造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对结构的加固,真是太好了。”刘红艺开心地对记者说道。

原来,中华街道镇邦路骑楼加固已被列入思明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事项。此次改造预计将对约120米长的镇邦路骑楼建筑进行加固,其中,居民关注的危房将彻底排险,沿街管网基础设施也将进行改造。

在中华街道的计划中,骑楼加固只是有机更新的步。接下来,他们还将引导镇邦路朝着海鲜美食一条街的方向打造,使之与中山路步行街旅游相配套。同时街道还将以镇邦路的骑楼改造为示范,逐步探索中山路片区骑楼改造模式。

拆违透绿增老城区“透气孔”

江夏堂是一栋有着百年历史的祠堂。它是中国历史上后一位武状元黄培松在1910年奉旨建造的宗祠,是黄氏宗亲“过台湾”、“下南洋”的出发地,被誉为“厦门具艺术价值的老建筑”。它周边的空地曾被违法建设所占据,去年,中华街道借整治“两违”之势,一举拆除了江夏堂前1470平方米的违法建设。腾出了空间,还给老城区一个难得的“透气孔”。

仅仅拆除还远不算完。中华街道介绍说,腾出的空地将恢复原来的宗祠广场风貌,建设江夏堂状元文化广场,使之成为又一个历史文化旅游休闲点。以江夏堂为起点,中华街道还将规划一条老城有机更新的示范线路。

古厝自发走上更新之路

从定安路进入大字酒巷,一座典型闽南风格的古建筑就这样默默地矗立在老街巷中。

这座名为“兰琴古厝”的建筑是目前中华片区保存相当完整的一座古建筑,沉寂多年后,这座古厝在中华片区的有机更新中逆转再生。在新主人修旧如旧的改造中,它已经成为一座特色民居,并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体验,甚至成为婚纱照、影视剧的拍摄基地。

在兰琴古厝的“头雁”效应下,中华片区内的古宅开始走上了自我更新之路,不远处的金新河巷49号古别墅,如今也变身为特色民居。

大字酒巷、通奉第巷、小走马路、金新河巷……没有政府的外力,中华片区的这种有机更新已经慢慢成了内生动力,激发着老城的无限活力。

据悉,中华街道还采用“以奖代补”等形式,鼓励居民自行改造街坊风貌建筑以及有历史文物价值的房屋,通过保护性治理,修旧如旧。

“同文顶公园”链接城市绿道

鹭江道和平码头段正对面有一处地势较高的望海高地,一个多世纪前厦门乃至福建的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同文书院”就建在这里,于是那片高地便被厦门人称为“同文顶”。不过,现在“同文顶”遗址建筑几乎荡然无存,只剩下一块望哥石、亭子及篮球场。

在中华老城有机更新的浪潮中,“同文顶”也即将大变身。据悉,按照“共同缔造”的理念,中华街道将在这里规划同文顶公园。

这个公园将进行山体绿化提升,增设观景台,修建观光通道链接鹭江道城市绿道,同时保留原有的民间信仰,塑造闽南园林风貌,也为社区提供一个新的街心公园,进一步丰富旅游人文内涵。

老虎城美食街将全面升级

位于老虎城商业广场西侧,有一条生意红火的美食街,长约150米,共39家摊位,主要经营闽台小吃、海鲜大排档。但美食街的存在也带来了油烟扰民、环境卫生脏乱、堵塞消防通道等问题,周边居民怨声载道。

中华街道将参考台湾夜市管理经验,由老虎城公司主导改造,打造升级版的“闽台夜市”。

在美食街上,将设置除油烟设备、重建地下排污管网,进行油脂截留,做到油污有效过滤分离、厨余废油分类处理、实现达标排放。

相关搜索推荐

投诉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首页>头条>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