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Fang.com

无锡“老年漂”比例110:1 融入新环境成难题

无锡日报2011/12/03 01:14

*本页涉及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指建筑面积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本应在家乡安享晚年,却要离开生活几十年的故土,来到陌生的异地落脚;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本应在田间品味悠闲,为了与儿孙享受天伦之乐,却要在漂亮空旷的大房子里独自守望一份淡淡的忧伤与孤独……他们被称作“老年漂”。

日新月异的锡城,以开阔的胸怀,拥抱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地人才。工作、买房、安家、生子……随着他们在这里扎根,越来越多的父母或为了晚年有个依靠,或为了照顾孙辈,情愿而又不情愿地离开自己呆了大半辈子的老家,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

虽说“漂”到儿女身边也该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但对于许多“漂族老人”而言,面对忙于工作的子女、全然陌生的环境,这种幸福的滋味很复杂。

镜头一为了照顾孙辈,“漂”得心甘情愿

四年前,孙女可可在锡城出生。三年前,亲家老两口来无锡带了可可一年后,坚持不下去回了武汉老家,当时58岁的吉顺英责无旁贷地从海安老家来到无锡,承担起了照顾宝贝孙女的担子。吉顺英的儿子儿媳都是普通上班族,每天为了生活而奔波。“孩子工作这么忙,孙女交给保姆带费钱又不放心,还得我来。”

话虽如此,吉顺英当初做出这个决定时实在不轻松。在海门老家,吉顺英有老伴,还有个大儿子,以及自己一手带大的大孙女。“虽说老家条件比不上城里,但侍弄田地,家里收拾打扫,给老伴和大孙女做做饭,街坊四邻串串门,每天生活充实着呢。”想到要割舍下生活了几十年的乡土,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生活,吉顺英辗转反侧了好几晚,“但一想到孙女没人照顾,儿子儿媳的生活也需要人打理,还是来了。”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吉顺英几乎成了一个“宅女”,每天除了出去买菜,就是闷在屋子里做饭、打扫、带孙女。语言的障碍在她看来不算什么,心理的失落让老人“几乎要发了疯”,“除了想家,还是想家,那时候感觉这个房子就像个大牢房,我就像个神经病一样,阳台站站、客厅坐坐,整天坐立不安。”后来,孙女可可会走路了,吉顺英就带着她每天都去社区溜达,这才慢慢和大家熟络了起来。

现在,吉顺英除了送小孩上学,每天都去社区花园和“小姐妹”们唠嗑,不时会参加社区的活动,同样忙碌而又充实。但老人仍然想家,“每天都打电话回去,最近天气冷了,担心老伴找不到衣服,想大儿子大孙女和那些老街坊老邻居。”老人说,“但反过来想想,我们对孩子没有别的贡献了,为了照顾孩子,我这点苦不算什么。”

 
 

镜头二 融入新环境,真的不容易

周桂英老两口是追随儿子来无锡安享晚年的。老两口退休前都是南通的公务员,本打算就在老家终老,但儿子的一句“父母在身边才有家的感觉,总得让我们做儿女的尽尽孝心吧”,让老两口义无反顾地来到无锡。“孙子大了不需要我们照顾,我们照顾好自己就行,好让孩子安心工作。”

由于是老两口一起“漂”,周桂英对新生活的适应速度较快,“每天公园逛逛,看看书看看报,两个人互相有照应,孩子也在这里,家也就在这里。”但初来乍到的新鲜劲过后,老两口却发现,邻里之间只保持着点头之交的安全距离,到社区想跟街坊闲聊交朋友,却发现自己根本插不上话。这让习惯了邻里常来常往的周桂英有些无所适从。

周桂英决定主动给生活找点乐子。在老家,周桂英是社区党总支的宣传委员,歌唱得不错。今年,社区组建合唱队参加红歌比赛,周桂英头一个报了名。次排练时老师让她唱两句,她就唱了拿手的《走在大路上》,谁知道第二次老师就当着大家的面让她回去了,说是口音太重,别的老人都听不清她在唱什么。在社工的帮助下,周桂英才渐渐平复过来。

由于种种政策限制和区域文化差异,一些“老年漂”即便想亲近这座城市,却又难以找到归属感。刘昌华住在市中心一个高档小区里,他的女儿女婿大学毕业后来到无锡打拼多年,同是企业管理人员的小两口,经常会鼓动老两口出去旅游,境内游还没什么问题,但如果出国,麻烦很多。“办护照、签证都要回原籍,老家在湖北呢。”让刘昌华感到不便的还有医保没法在当地报销,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把在这边看病的医保单据寄回去结算报销。“虽然我们的户口不在这里,但作为常住无锡的老年人,我们总希望能够更好地融入这座城市。”刘昌华道出众多“老年漂”的心声。

 
 

每110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漂”

从古时“父母在,不远游”到如今“子女在哪里,家就在哪里”,“老年漂”已成为一个社会现象。数据显示,至2010年末,全市有5.74万常住外来老年人口。以本市637.56万常住人口计,这意味着目前我市每110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漂”。

老人为什么选择“漂”?大多数还是为了帮子女带孩子。“说到‘老年漂’,其实我们身边这类人真挺多的。”张韵芝阿姨住在万科,每天傍晚都要带着小孙子出去散步,“很多推着童车出来散步的老人,都是从外地来无锡帮子女带孩子的。”据悉,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曾对316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3.2%的人表示是“帮子女带小孩”,其次是“照顾子女的生活”和“想念子女”。

“老年漂”是社会快速发展的产物。江南大学社会学人士认为,这一现象折射出当代家庭内部“亲子关系”的巨大变化,也反映出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该人士认为,对老年人来说,“老年漂”现象的产生忧喜各半。喜的是,“漂”的前提是能同儿女相伴相随,同甘共苦;“漂”的结果使心灵得到慰藉、情感得到充实。但忧的是,由于“漂”衍生的陌生环境都是陌生脸孔带来的重新融合的急迫性,而形成的新压力感和孤寂感。

 
 

让幸福成为“老年漂”的主题

当“老年漂”成为一个社会话题时,如何关爱这个群体,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归属感,就成为一个全新课题。

“很多‘老年漂’放弃家乡熟悉的环境,来到一座完全陌生的城市,原来的社会关系全部被打破,一切又要从零开始。”社区工作人员称,他们的生活大多三点一线:家、菜场和学校,与他们发生链接的也往往只有子女的家庭,也就难免产生孤寂感。

社区人士告诉记者,“老年漂”与子女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因为两代人在生活习惯、消费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难免会有矛盾和冲突。作为子女平时应该理解父母的苦衷,多腾点时间陪陪父母,多跟他们交流沟通。”

要让“老年漂”漂出幸福,还需要国家、社会和每一个社会公众一起来努力。目前,我市一些社区也创造条件和环境,让老人更快地融入当地的生活。南尖、五河、黄巷等社区会定期组织社区内所有老人参加健身操、唱歌等活动。有的社区还成立了专门的小组,深入到家庭中提供帮助,一来可以解决老人实际遇到的困难,二来也是保持老人和社区之间的联系,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高美梅 余清)

 
 

相关搜索推荐

投诉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首页>头条>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