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Fang.com

四省空置五万套保障房 保障房频现空置为哪般

经济参考报2013/08/30 09:00

*本页涉及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指建筑面积

近日多个省份审计结果暴露出保障房空置尴尬:山东1.29万套,海南9000多套,广东1.15万套,云南2.3万套。本应趋之若鹜、一房难求的保障房,却被弃如敝屣。

实际上,保障房成闲置房并不新鲜,四省空置五万套保障房,也只是冰山一角,去年媒体就曾曝出个别省份廉租房空置率高达51.3%的消息。一边是中低收入群体期盼早日实现“安居梦”,一边却是大量保障房“遇冷”的尴尬。保障房为什么屡现空置呢?

空置的保障房一般都有两个特点,一是位置偏远配套极差,二是质量堪忧、环境不好。中低收入者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和金钱甚至远远超过租住保障房所节省的钱,而不时曝出的质量问题又令他们生活在恐惧之中,这样的保障房如何能够受青睐。

保障房空置的更重要原因则是,地方政府对于保障房“重建设、轻管理”,而且监管缺位、执行不力。毋庸讳言,地方政府在建设保障房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消极应对的心态,这是因为建设保障性住房不仅无法像商品房那样获得高额土地出让收入,反而要投入不菲的配套资金。

考核机制存在缺陷也是造成保障房质量无法切实保证的原因。自2007年中央出台保障性住房政策以来,各类保障性住房政策不断推出,从开工建设、申购资格及核查、售后管理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各地也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台了相应措施。但由于缺乏良好的激励机制、管理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致使保障房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变味、走样的情况。虽然相关部门明确规定“保障性住房应当尽可能安排到交通比较便捷,基础设施比较配套的区域进行建设”,但在考核保障房建设时主要的依据仍是数量。在这样的考核机制下,一味追求短期工作亮点、凑数量成了地方政府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务。近年来曝出的“瘦身钢筋”、“墙脆脆”等保障房质量事件,就反映出一些地方政府在保障房建设中存在把关不严、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保障属性是保障房的底线,保障房不仅要“能居”更要“宜居”。针对已经出现的问题,亟须调整相关政策,建立健全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管理、待遇审核审批、保障性住房后续管理等一系列制度,从体制、机制和管理上进行规范。在确定相关制度后,应做好相关配套措施和手段的细化落实,以保证可操作性,从而真正使保障性安居工程成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保障房建设大提速是本轮调控的一个亮点,也是中央切实保障民生的大手笔,凸显解决中低收入群体及社会“夹心层”住房问题的决心。把这一民生工程落到实处,将改变商品房一统天下的市场格局,引导并分流刚性需求,合理配置住房资源,从而对商品房市场形成一定的压力,有利于控房价。毫不夸张地说,在加快保障房建设已成共识的大背景下,落实好数千万套保障房将事关本轮楼市调控的成败。

5188元/㎡入手2013最值得买的房子

华润中心:公园化实景社区 区域价值风向标

金九前的躁动 月末开发商小动作频频

经济对房地产依赖上升 发改委警示房价反弹压力较大


时评:保障房的另一条思路 上海证券报

在主要城市房价屡创新高时,近期披露的各地保障房的高空置率数据,实在刺眼。据国家审计署8月公布的审计公告,山东、海南、广东和云南四省竟有5.64万套保障房空置。深圳今年首批安居房项目茗语华苑出现“弃购”,申请入围公租房龙悦居的家庭竟有45%“弃租”。这不能不触动我们反思住房保障模式和效率的神经,那就是如何构建住房保障领域的长效机制。

大多数学者或业内人士认为,保障房频繁出现“弃购”或“弃租”,根源于区位偏远、交通不便、配套缺乏等公共服务配套不到位,与低收入人群住房保障的实际需求脱节。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在大城市,低收入人群之所以选择在城中村居住,除了租金低廉的优势外,便利的交通、低成本的生活、熟悉的人文社会环境等完善的公共服务配套切合低收入群体的需求是更重要的原因。与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配套供给往往先行于保障房建设,香港的公屋周边,农贸市场、超市、商场、银行和学校等基础公共服务配套一应俱全,与商品房的公共配套不相上下。

但是,笔者认为,如果从长效机制构建来看,提高住房保障效率的根本还在于摸索新的保障方式。住房保障是大社会保障的一部分,而社会保障是国家抵御公民社会风险、保障公民基本生活安全的制度体系,这个概念是由1952年国际劳工组织102号公约达成的共识,包括生有所育,病有所医,老残有所养,失业有所帮,灾难有所救,伤有所疗和住有所居七方面的保障。对于低收入人群,这七方面的保障都很重要,没有主次之分和先后之分,只有急与不急之分。例如,有的低收入人群家庭成员得了重大疾病,则社会保障的重点应放在“病有所医”上,在住房需求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解决其看病的问题比住房要重要;有的低收入家庭成员失业,则社会保障的重点应放在“失业有所帮”上,帮助其再就业并激励其工作也比住房要重要。

从这个角度来讲,社会保障的效率取决于社会成员的档案建设,关键是要对这七大风险进行准确的风险描述和预算。很遗憾,我们现在各级政府连基本的人头都弄不准确,遑论居民档案和保障基本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靠拍脑袋决定建多少医院、建多少学校和盖多少房子,是不会有很好的效率的。而且,由于信息不对称,社会保障项目往往变成了为完成考核任务和政绩的“数量工程”,或沦为少数人的“福利工程”。低收入人群集中的大城市,每年披露的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中,城市人均医疗、教育、住房、福利设施等资源年年均有增长,但看病难、上学难、住房困难的问题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形势更严峻。目前,小城镇(市)居民看病和小孩教育都往大城市跑,而大城市优质中、小学数来数去就那么几所、优质医院也就那么几家。因此,若强行规定公共配套与保障房同步建设,很难避免上述现象再次上演,特别是现行的政绩考核体制下。

因此,笔者认为,在3600万套保障房建设接近尾声、城镇常住人口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2.7平方米、住房极度短缺问题基本解决的情况下,在居民档案建设还未完成时,住房保障应选择与大社会保障范围内医疗、教育、失业等其他保障所采取的同样方式,主要通过货币补贴的方式来提高保障效率,主要保障以租为主的基本住房需求。通过政府发放租房或购房补贴,让符合条件者到市场上自由选择。例如,有人愿意住在城中村或与别人合租,把剩余的钱花在职业再教育、老人看病或小孩教育上;有人觉得住房补贴少了,希望通过政府补贴加父母资助买(或租)更大的房子。通过货币补贴都能让这些人去自由选择,以充分发挥市场选择对于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这样能使福利总水平化。经过近二十年的住房市场化和保障房的建设,存量住房规模已相当大,市场选择完全能匹配居民差异化的需求。低收入人群一般选择户型较小、价位较低和配套较好的住房,政府完全可通过税收补贴、贷款贴息,甚至土地折价等方式来激励市场增加这种类型的住房供应。

相比政府直接投资建设保障房,采取货币补贴的方式还有很多好处。首先,缩短了行政审批和保障房建设的周期。低收入者拿到补贴后,就能直接到市场上选择他想租的理想房屋,即刻补贴、即刻入住,保障的有效性大大提高;其次,标准确定(如补贴市场房价或租金一定比例),只要这个标准不随意更改,住房保障在代际和代内的公平是可以实现的,而由于土地区位、数量上的差异,直接建设保障房则难以做到代际和代内的公平,更可能出现前几届政府把优质土地都用完了,后代人的保障效用下降的局面;再次,货币补贴指向存量住房,符合低碳和节能环保原则;最后,货币补贴模式不受土地的约束,满足可持续性,也不会像集中建设保障房那样会冲击房地产市场。

(作者单位: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

5188元/㎡入手2013最值得买的房子

华润中心:公园化实景社区 区域价值风向标

金九前的躁动 月末开发商小动作频频

经济对房地产依赖上升 发改委警示房价反弹压力较大

相关搜索推荐

投诉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首页>头条>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