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Fang.com

明星地产商速滑 合生中信或错失扩张机会

每日经济新闻2012/10/17 09:28

*本页涉及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指建筑面积

2012年前三季度房地产50强销售排行榜近日新鲜出炉,此排行榜是由中国房地产测评发布的,万科、保利、中海继续坐稳销售的前三甲。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曾经在中国房地产行业长期居于龙头地位的首开、中信、复地、合生却在这份榜单中一落千丈。

在6年前还是房地产行业资产规模的首开股份,如今在上述榜单前50名中不见踪影;昔日华南五虎之一的合生早已无法和其他“四虎”相提并论;曾代表上海地产商位居地产行业前十的复地,也与榜首位置越来越远。

什么原因导致这些昔日的明星房企“星光黯淡”?这些地产商的遭遇给行业怎样的启发?有着相似遭遇的地产商有多少?它们又应该如何突围呢?

地产业的新格局

可以看出,首开、中信、合生、复地只是众多滑落的明星地产商中的几个代表。根据上述榜单,年销售下滑的企业阵容还包括新中国、凯德置地、当年接手顺驰庞大土地储备的路劲基建,还有大华、滨江这些区域市场的龙头。

有关业内人士说,从2005年到现在,每一次楼市调控,都是房地产行业洗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大公司吞并小公司,有企业受困于调控“割肉”。一些房产商往往只是一时的决策失误,就将市场拱手让给竞争者。

实际上,在过去几年中,下滑超过30位的复地,总资产由原来的100多亿元上升至500多亿元,销售额由原来的20亿元出头扩展至去年底的近100亿元。如果仅就值来衡量,复地近几年的发展似乎并不差。

但是,如果将复地和万科等当时同样前十的地产商作比较,可以发现前者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同行。2005年销售额才过百亿的万科,仅用5年时间就实现了销售额千亿的目标;同样处于阵营的中海,也实现了超过五倍的销售业绩增长;绿城中国2006年销售额只有六七十亿元,3年后实现了500亿元的销售目标,虽然由于对调控的错判导致2011年销售额降至300多亿元,但其销售规模的增长速度依然快于复地。

发展模式变化

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陈晟说,销售排行不足以说明地产企业近五六年的成败,因为这期间地产商经历了发展方式的分化,有类似万科这样以规模取胜的企业,也有像合生一样追求利润的企业,同样也有像复地一样寻求不同发展模式的企业。

近几年,早实现销售额百亿元的合生追求的是更高的利润,希望能给股东更高的,所以销售额和规模的增长并没有被放到很重要的位置。

复地和其母公司复星国际所探索的集金融、地产和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更强调以更少的投入,给股东更多的。以复星国际下属的星浩资本为例,截至目前仅发行了37亿元的房地产私募基金,但据星浩资本CEO赵汉忠介绍,该基金所管理的资产规模已经突破350亿元。星浩资本给者开出的预期率超过30%。

但是,在连续下降之后,地产商的市场份额、融资能力、品牌吸引力、人才吸引力能否进一步增长成为疑问。


 

新一轮竞赛

事实上,现阶段仍是地产商抢占房地产市场份额的时间。

目前,万科、保利等地产龙头企业奉行的高周转、规模化经营模式已获得成功。根据《每日经济新闻》此前的报道,九龙仓、新中国等港资地产龙头都有意采用这样的模式深拓内地业务。

在近一轮的土地市场上,保利、融创等房企都在想方设法扩大土地储备和发展规模。以保利为例,此前它和首开、融创等在北京、上海多地拿地,是九、十月土地市场上的买家。刚刚在香港市场以12%的年利息率发行4亿美元高息票据的融创,仅在上海就以和绿城中国合资公司的名义,在100多天购入总价45亿元的土地。

此外,龙湖、越秀等地产公司也在用发债方式扩大土地储备。

在这些企业的全速“超车”的情况下,很多在销售环节、融资环节、拿地环节没有来得及跟上的明星地产商,有可能被甩得越来越远。

 

相关搜索推荐

投诉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首页>头条>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