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Fang.com

扼住发展的喉咙 深圳国有储备土地仅217平方公里

深圳报业集团2012/06/27 08:00

*本页涉及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指建筑面积

近日,《深圳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出台,此次改革,被人们称为深圳“第三次土改”。“土改”内容繁多,如何管好用好国有土地,是重要的改革方向之一。有鉴于此,我们以深圳国有储备土地管理作为“切片”,通过深入分析国有储备土地管理中遇到的困难,充分揭露国有储备土地被大量占用、出租的乱象,来探寻一条管好用好储备土地的办法。本报从今日起推出《深圳土地忧思录》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近日,记者在宝安后瑞路的国有储备用地看到,该地已经被货车停靠站占用。

▲近日,记者在宝安后瑞路的国有储备用地看到,该地已经被货车停靠站占用。

在很多人眼里,深圳是个大都市。可是,如果从土地面积来看,深圳是个不折不扣的小城市。

深圳陆域面积为1991平方公里,相当于北京的八分之一,天津的六分之一,苏州的四分之一,上海、广州的三分之一。凡是与深圳经济规模相当或相近的城市,土地面积都数倍于深圳。

再看这个“小城市”的土地使用现状,截至目前,全市已纳入储备管理的土地217.52平方公里,这其中包含了生态用地、规划未覆盖土地及可建设用地。一河之隔的香港,面积约为深圳一半,目前未批租土地及未拨用土地为322平方公里,是深圳的1.5倍。

在深圳217.52平方公里的国有储备土地中,可建设用地仅有65.65平方公里——这就是深圳土地的家底。深圳既没有广阔的腹地,也没有丰厚的土地“家底”,土地、空间早已出现“难以为继”的局面。让我们通过深圳的发展历史,来解剖深圳国有储备土地的现状。

现状

超载的土地

不久前,本报一则《深圳已成拥挤城市》的新闻,被各大媒体和网站转载,从这则新闻,我们知道了一个事实:深圳199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承载着1500万人的就业和生活,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7785人,比北京、广州和香港等还高,深圳是名副其实的拥挤城市。

这则新闻告诉我们,土地是一个深圳发展绕不开的话题。

深圳三十年的发展,用有限的土地创造了价值,创造了经验,创造了奇迹。但是,土地也始终是套在深圳头上的一道紧箍咒。

如何管好用好土地,如何用土地创造价值?在这个问题上,深圳启蒙很早。1986年,深圳组织考察团赴港考察。12月28日,一份名为《深圳市房地产改革赴港考察报告》出炉,“香港政府十分珍惜1066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把全港土地收归政府。在全面规划和初步开发的基础上,采取高地价政策。通过政策和公开拍卖的形式,为港英政府获取巨额收入……难怪们说,香港政府把仅有的一点点土地玩活了。”

1987年12月1日,深圳敲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偿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动地一槌”,将深圳经济拉入了快速发展的通道,创造了奇迹。此后,深圳的土地全面国有,国有储备土地全面纳入市国土储备管理,再到2012年5月25日推出号称“第三次土改”的《深圳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总体方案》。深圳始终走在“土地改革”的前列。

可是,土地的总量不足,以及土地管理当中的“历史问题”与管理不到位,土地始终是深圳的一块难以克服的短板。

按照1991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来对比,深圳只能算是个“小城市”,只有北京的八分之一,天津的六分之一,苏州的四分之一,上海、广州的三分之一。凡是与深圳经济规模相当或相近的城市,土地面积都数倍于深圳。

城市面积小,城市可供开发的面积更小。目前深圳可建设用地为976平方公里,已建设用地为917平方公里,不足60平方公里可供开发的家底,要按照往年的消耗速度,用不了4年即可消耗殆尽。

其实,早在2005年1月,深圳就提出了城市发展所面对的“四个难以为继”,其中排在位的就是土地、空间有限,按照传统的模式难以为继。

至今,深圳土地、空间“难以为继”已经整整喊了七年,“难以为继”的程度更甚当年。如何管好土地,如何用好土地,如何厘清深圳国有储备土地现状中的问题和乱象,是我们关注的话题,是深圳必须解决的难题。

延伸阅读:

推动城市更新项目 深圳四招解决企业用地难题

别墅用地继续"断奶"深豪宅价格或"末路狂奔"

深土地成交活跃期到来 一日达六宗地成功出让

曝西丽麻磡贱卖土地 村民称地租比白菜还

小产权房10年难"铲"或修正自主流转土地制度

谁在占用深圳国有储备土地?家底仅217平方公里

城市更新探索土地二次开发利用 再造"新深圳"

"土地日"前摸清深圳土地家底 人均用地仅133平


 

转地

成本高昂的100%土地国有

盘点深圳土地的历史,2005年是个分水岭。这一年,深圳成为个农村城市化的城市。从这一年开始,深圳市的土地全面国有。

因为地方小,发展空间有限,深圳不长的历史当中,有过三次大规模征地、转地。一是原特区内土地在1992年基本完成国有化;二是1993年宝安撤县改区后,在原特区外大规模征地。第三次就是深圳土地全面国有。

25岁的深圳,“深圳速度”创造了一组让瞩目的数字:从1980年至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增长28%,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0.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33.7%。深圳GDP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用了整整18年,但达到2000亿元只用了5年,而突破3000亿元仅用了2年。25年来,深圳累计创造了2万亿元GDP,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累计上交国家3663亿元的税收。

隐藏在“深圳速度”的光芒下,是深圳土地低效利用的事实:建市25年,平均每年建设用地规模为35平方公里;根据资料显示,2005年我市每平方公里GDP产值达到2.5亿元,但与新加坡的14.2亿元/平方公里、香港的12.6亿元/平方公里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圳土地不能再为高速发展付出代价,从而从“速度深圳”走向“效益深圳”。

客观地说,土地全面国有,对土地、空间“难以为继”的深圳来说,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之选,这个成绩,怎么形容都不过分。

当然,转地的成本也是高昂的。2005年,深圳市四届常委会次会议上,深圳市政府提交了《关于提请审议动用历年财政结余报告的议案》。议案显示,转地涉及两区21个街道、261个村、27万原村民,补偿范围约235平方公里,深圳为此预备了162.5亿元的转地补偿款。涉及的面积之大、费用之多,范围内都是。但是,深圳通过这一举措,一举将两区956平方公里土地转为国有。

除了看得见的经济成本之外,还有看不见的管理成本。转地不像买东西那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很多土地,已经有着各种各样的用途。转地是容易的,把这些土地实实在在地拿回政府手中是困难的。所以,我们在形形色色的土地官司中,总会听到一个词——历史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会有更为详尽的后续报道。

延伸阅读:

推动城市更新项目 深圳四招解决企业用地难题

别墅用地继续"断奶"深豪宅价格或"末路狂奔"

深土地成交活跃期到来 一日达六宗地成功出让

曝西丽麻磡贱卖土地 村民称地租比白菜还

小产权房10年难"铲"或修正自主流转土地制度

谁在占用深圳国有储备土地?家底仅217平方公里

城市更新探索土地二次开发利用 再造"新深圳"

"土地日"前摸清深圳土地家底 人均用地仅133平


 

管理

从多头征地到全面国储

土地征来了,就得有人管。伴随着深圳将宝安、龙岗两区956平方公里土地转为国有,2005年1月,深圳市土地储备成立。

在土地储备机构成立前,国有储备土地的特点是征地主体多元化,包括市政府、区政府、街道办、企业等均能征地;管理主体多元化,基本上是“谁征用谁管理”,没有建立统一的储备土地管理机制。虽然早期土地管理模式限度地支撑了深圳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但也造成了大量征(转)地问题沉积在储备土地上。

正是在这种历史前提下,市土地储备按照“先管理后清理”办法,将存在大量“历史问题”的土地纳入“储备土地”管理范围。

2006年6月,市政府召开深圳建市以来的全市土地管理工作会议,推出《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和《深圳市土地储备管理办法》等有关土地管理的七项政策,这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重要政策依据。强调必须实施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特区内外土地管理必须坚持“一个标准管理、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原则,即特区内外土地坚持按统一标准进行管理,严格依法使用和管理土地;坚持市政府对储备土地的高度统一集中管理,严格控制有限的储备土地,保障我市未来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坚持市政府统一审批土地使用权出让,各区政府、各类产业园区不得擅自出让土地。

《深圳市土地储备管理办法》则于2006年8月正式出台,实施“统一储备,统一管理”。

据了解,截至2012年,全市已纳入储备管理的土地217.52平方公里,这个数据包含了深圳的生态用地、规划未覆盖用地及可建设用地;其中可建设用地为65.65平方公里。迄今为止,原特区外各区仍有部分可建设用地未完成移交。——如果说,2005年,原宝安、龙岗两区一次性转地,使得深圳政府成了的“地主”,那么,217.52平方公里,则是目前深圳市国有储备土地真正的家底。

延伸阅读:

推动城市更新项目 深圳四招解决企业用地难题

别墅用地继续"断奶"深豪宅价格或"末路狂奔"

深土地成交活跃期到来 一日达六宗地成功出让

曝西丽麻磡贱卖土地 村民称地租比白菜还

小产权房10年难"铲"或修正自主流转土地制度

谁在占用深圳国有储备土地?家底仅217平方公里

城市更新探索土地二次开发利用 再造"新深圳"

"土地日"前摸清深圳土地家底 人均用地仅133平


 

忧思

国储土地占用严重

本文开头提到,深圳是“中国拥挤城市”。这样的城市,必然是。用深圳市土地储备一位领导的话说,深圳的土地“比钱还值钱”。

土地如此值钱,储备土地的利用必然成为各路人马博弈的焦点。

综观深圳30年发展史,“向土地要资金”在各个时期表现出了不同的历史问题:早期征地范围不清、征地资料不全;已划用地红线(用地方案)但未完全用地手续、企业代征地未完善用地手续等等。而众多历史问题给储备土地管理和规划实施造成了严重影响,“储备土地管理困难重重,问题导致储备土地权属不清,经济纠纷不断,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概括而言:深圳国有储备土地因各种历史问题,导致土地涉嫌被占用的情况严重。

据2009年度深圳绩效审计报告披露,截至2009年6月,全市共有违法占用国有储备土地719项。其中原特区内为“重灾区”,有319项,宝安区108项,龙岗区292项。这些违法占用部分是在储备土地入库时,因为历史问题没有清理,一部分则是转地开展后新增的违法占用。

而根据市土地储备调查数据,截至2012年,全市已纳入储备管理的土地217.52平方公里(含生态用地),其中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65.65平方公里。原特区内已纳入管理的储备土地47.25平方公里,其中可建设用地19.53平方公里;原特区外已纳入管理的储备土地170.27平方公里,其中可建设用地46.12平方公里。迄今而止,原特区外各区仍有部分可建设用地未完成移交。

原特区内纳入储备管理的土地中,除了水库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山林地等生态用地和规划未覆盖的地块,可建设用地为19.53平方公里。据调查,2010年原特区内涉嫌违规违法占用储备土地面积达813.82公顷(8.1382平方公里),也就是说,原特区内涉嫌违规违法侵占的储备土地面积占原特区内储备土地总面积的17.22%。

延伸阅读:

推动城市更新项目 深圳四招解决企业用地难题

别墅用地继续"断奶"深豪宅价格或"末路狂奔"

深土地成交活跃期到来 一日达六宗地成功出让

曝西丽麻磡贱卖土地 村民称地租比白菜还

小产权房10年难"铲"或修正自主流转土地制度

谁在占用深圳国有储备土地?家底仅217平方公里

城市更新探索土地二次开发利用 再造"新深圳"

"土地日"前摸清深圳土地家底 人均用地仅133平

相关搜索推荐

投诉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首页>头条>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