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Fang.com

深圳房价上涨幕后"黑手" 12个理由制造高房价

房天下业内论坛2009/12/18 09:44

*本页涉及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指建筑面积

房价不能承受之重

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埋怨房价,就能引起周边人的共鸣。在这个问题上大家的观点达到了的一致,不管是已经买了的、待购的或者是号称“一辈子租房”的。

2005年至今,可以视为中国房地产价格的一波高峰,房价如同坐上了过山车一般,涨幅已 出了很多人的想象和理解。

拿深圳为例,2005年之前福田房价普遍是5000~8000元/平方米,而现在已经攀升至2.5~4万元/平方米不等,涨幅几乎是5倍。除了房价,再无其他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品,能有如此触目惊心的涨幅,也只有房价波动,能让普通百姓如此揪心。

那么推动房价如此的动力究竟是什么?

从宏观上来说,城市化造就的天量需求,城市化提升的区域价值是根本;微观上,房价上涨也与土地出让制度、宽松货币政策有关;具体到市场操作上,热钱源源不断、概念反复炒作甚至、客的跟风而入,都无不左右着房价的一起一伏;乃至房子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符号,也让无数人掏空多年积攒的存款,一次性交给了开发商。时至今日,很难不再怀疑房价泡沫的存在,但是又难以判断房价究竟还会不会再涨,类似这样的矛盾心理,让中国楼市更加敏感,也愈发神经质。

正如古希腊神话中的双子星座,房子也有双重属性,一面是民生保障,一面是属性。为何房价涨幅如此牵动人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房子的双重属性并未平衡,人都在按照市场的优胜劣汰规律在竞争,这本身就是不公平。

日前管理层屡次发出加强“普通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供给,这正是在强化房子的民生保障功能,希望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或许某房价不再那么引人关注时,也是中国房地产真正成熟的标志。


新闻背景:

2005年之前,福田房价还徘徊在5000元/平方米的水平上;5年后的2010年,深圳区住宅价格可能普遍达到3万元/平方米。

这仅仅是深圳房价直线上涨的缩影,伴随深圳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格局持续扩张,城市价值日益的是深圳房价的水涨船高。尽管有了2008年的萎靡不振,但是在特殊政策的有力刺激下,今年深圳房价大有创历史新高的势头。数据显示,深圳房价收入比高达36倍,而在美国当这一数字达到8倍时,就被视为房产的警戒线。

值得关注的是,深圳以外的京沪等一线城市,房价也如同坐上了火箭,甚至上扬曲线和蹿升特征也是惊人相似,标杆加上热钱冲动,置业安家瞬间与普通市民拉开了距离。

在互联网上,关于房价的争议此起彼伏,任何一个预测楼市价格的帖子,都会迎来掌声或者“砖头”,不管你是传统还是网络剑客;抵制购房、近年不买房类似的声音也屡见不鲜,但在房价总是超乎意外的时代,抵制购房换来的却是捶胸顿足……

究竟是城市化必然还是泡沫化炒作,近年来催生这一波房价上涨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化解围绕房价的这些纷争和困扰?


十二个理由制造高房价

书香门第营销总监永胜

与通胀及资产预期有关

通胀预期将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共识,虽然产能已经处在过剩的状态,但这将引发持续买房保值热。

人民币长期面临压力,这也会引来大量热钱进入房地产套利。

与宽松的金融政策有关

2009年国家实施了有史以来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处在超低低利率时代,老百姓没有理由不享受低利率带来的实惠。

与房地产的产业规划有关

产业规划也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对消费者来说,提高旧改的容积率和轨道物业的容积率,而且在轨道沿线物业上以小户型供应为主。

与政策的不确定性有关

年底大多在赶政策的“末班车”,主要原因是政策的变动过于频繁,连续性和稳定性不足,投机者也不断乘机搅局。

与实体经济技术品牌有关

经济结构有弊端。对内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过重,其恶果就是房价过高;对外对出口以来太重,一旦发生经济危机,外贸立马一蹶不振。明年的实体经济、经济转型比想象的更困难,这令房地产在拉动内需方面承担的责任更大。


与渠道太窄有关

我们的渠道应该更加丰富,资产证券化也到了该出台的时候了,全社会对房地产这么关注,要怪也只能怪渠道太窄。

与社会保障体制有关

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健全,让老百姓不敢消费,买房子也是为了求安全。楼市高不高主要看几个指标:房价租金比,房价收入比,率,自住比等等。

与公共财政资源的过于集中有关

、交通、医疗等等公共资源过于集中,由于这个原因各个城市都是高房价由开始向外不断蔓延传染,一路向上。

与城市化及人口红利有关

现在的城市人口只有5亿,还需要4亿左右的人进城。每家按3口计,每家按100平方米计,还需要130亿平方米的房子的供应量。

与户籍制度、子女有关

中国人非要买房子,与户籍制度、子女有关。

与文化及传统观念有关

传统的农耕文明对土地的眷恋现在转嫁到了房子上了。房子既是能力的象征,又是财富的彰显,承载的内容太多。

与安全感缺乏及概念炒作有关

概念地产屡试不爽。一个通货膨胀吸引大批客,一个人民币又吸引大批者,一个政策的不确定性又逼得大批自住客换房,一个扩容概念又把房价拉上去一截……楼市的神经是极度脆弱,风吹草动都能激起房价波动。


双重垄断是“罪魁祸首”

德思勤董事长 龙固新

房价向来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尽管调控不断,但房价一路上扬的趋势却没改变。

笔者认为,国内楼市价格的源于开发商对房地产开发和土地使用权的双重垄断。自1998年启动住房制度改革以来,国家一直确定市场、合作建房、政府保障等多位一体的住房产品提供体系。

然而,在由建设部2003年8月起草的《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简称18号文),把经济适用房由“住房供应主体”换成了“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同时,把房地产业定性为“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拉动增长,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在房地产开发商中,引起一片欢呼,称“中国房地产将迎来新的春天”。由此,住房的公共产品特性被削弱,仅2003年当年的房价涨幅就超过了1998年至2003年的累计涨幅。尽管在2007年的调控中,政府提出增加廉租房为主体的,包括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小户型普通商品房等在内的住房供给,但由于操作层面的难度和开发商的极力抵制,该住房建设所占比例一直微不足道。

开发商基本掌握了城镇的供应住房,造成了对房地产开发的垄断。目前,城市居民自建房、合作建房在我国视为违章,而政府的保障性住房的供应量在各城市所占比重很小。没有自建房和保障房对商品房形成竞争,市场化的机制未得到建立,开发商的垄断地位自然就不会受到威胁。当开发商成为房屋的主要供应者,垄断房屋开发和供应环节,形成一个典型的卖方市场。为追求高利润,开发商通过囤地、,哄抬房价等各种手段推高房价,行业秩序混乱。更是与地方政府和银行构成利益共同体,并利用自身掌握的话语权游说决策层出台对开发商有利的政策,操纵房价,恶化民生,进一步剥夺消费者的利益。

土地一级市场是有政府控制,开发商基本垄断了城镇住房供应,进而也对土地使用权造成垄断。凭借土地的单向定价权,不断推高土地价格是利益驱动的结果,而开发商对土地使用权的垄断使得其掌控定价权,可以顺理成章地将土地成本转嫁到消费者的身上,并迅速成为一个暴富的利益群体。正是拥有了大量的资金,他们更有实力去获得更多的土地,囤积大量土地后,相对购房者进一步处于强势,提高房价更为容易,房价也越发背离市场价值规律,使得消费者的购房成本更加高昂。

当前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的深层原因是垄断,只有终结垄断,房价才会回归合理水平。增加合作建房和保障性住房在住房供应体系中的比例,弱化开发商的垄断定价权,房价才能保持平稳态势,也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长远发展。

相关搜索推荐

投诉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首页>头条>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