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Fang.com

一年一个样 龙华新区的明天不可想象

深圳新闻网2015/05/15 08:12

*本页涉及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指建筑面积

——规上工业增加值率从15.6%提高到23.7%;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由139家增加到527家,增长三倍;新增产值超亿元企业75家、上市企业10家,淘汰低端企业1855家;一年内新增十大商业综合体,三产比重提高10.1个百分点,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连续三年共投入81亿元,兴办341件民生实事。三年间新建、改扩建10所,新增中公办16500个。三年新建、续建道路80条,打通梅龙大道等14条断头路,民生短板正在补齐。

——辖区掀起新一轮大开发、大建设热潮,拆除各类建筑1347栋、107万平方米;连续举行7批、总267亿元的181个项目集中开工,城区面貌日新月异。

——社会组织登记数和名称预核准数三年分别增长152%和363%,社会活力不断增强;“两抢”案件年均降幅超过20%。

……

几组来自经济社会领域的数据,反映的是龙华新区成立三年多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2012年12月30日,龙华新区正式成立,深圳市委、市政府对其寄予厚望,赋予建设“两区一城”的历史使命,即“加快转型升级典范区、特区一体化示范区和现代化国际化中轴新城”。

三年来,龙华新区重现深圳特区初期“激情燃烧的岁月”,积极推动改革创新,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积极推动转型发展,加快特区“一体化”的进程;坚持实干为民,公共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赢得群众点赞。龙华新区实现了“三年大变样”的目标,写下时代发展的华章,开启新的跨越。


 

核心词

改革创新

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

近日,龙华新区《关于进一步加强空间保障促进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研读其中,创新点频现:划定产业发展空间管制区、产业用地供给保障“带方案出让”、土地出让弹性年期制……根据《意见》,龙华新区有望每年新增产业用房100万平方米,从而打破龙华新区产业发展空间不足的桎梏。

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以新体制开创新局面,为深圳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破题探路,这既是市委市政府对新区的期望,是龙华新区在全市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价值所在,也是龙华新区三年来的工作重点所在。

对于龙华新区来讲,改革,来自于责任,也来自于现实的需求。作为改革的产物,龙华新区机构和人员高度精简,仅有直属机构13个、公务员280人,远远少于区。而作为深圳市场经济活跃的区域之一,新区辖区175平方公里,承载着近8000家企业、实际管理人口280多万。产业低端化、公共设施不足、“四个难以为继”等一系列困难制约着新区的发展。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改革就难以发展。实际工作中,龙华新区抓住了“改革”这个牛鼻子,向改革要动力,向改革要红利。

龙华新区把握“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主攻方向,注重顶层设计,突出问题导向,制定改革“135”计划(到2020年,完成1项以上在有影响力,3项以上在全省叫得响,5项以上在全市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改革项目),明确改革路线图、时间表强力推进。目前部分重点改革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政府项目审批“零时限”改革加快了新区大建设大开发的步伐。龙华新区针对传统审批流程审批环节过多,各环节串联开展、各环节审批时限过长等问题,推出政府项目审批“零时限”改革,审批从“重程序、重、轻执行”向“严关键、优、重执行”转变,大型政府项目审批时限从317个工作日缩短至98个工作日。在审批“零时限”改革的推动下,从2012年底至今,新区连续举办8批245个项目集中开工,总288亿余元。一位老龙华人感慨地表示,“去年一年开工的项目,比以往十年都多。”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运营市场化改革,则以有限的政府资金撬动庞大的社会资本,使新区的“变化”呈几何级数增长。龙华新区按照“政府保底线、市场搞发展”的思路,“非禁即入”的原则,在全市率先建立民营资本开放项目库、制定鼓励社会政策等,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轨道交通、道路、供排水、污水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运营。龙华新区现代有轨电车试验线项目、观澜湖国际等项目建设都将采用公共服务市场化模式运作。新区还将引入更多社会资金,建设一批国际、医院、文化艺术等。

社会组织培育改革激发了社会活力因子。新区成立了全市家兼具孵化和服务两项功能的区级社会组织培育平台,出台了《社会组织扶持办法》对社会组织全链条、体系化扶持的系统政策,这在区县一级“独此一家”。龙华新区还推行直接登记改革,审批时限由原来的60日缩短为10日。系列改革催生了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社会组织数量由新区成立时的244家上升到430多家,社会组织在承接政府职能、志愿者工作等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

此外,龙华新区的基层党务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改革,获评首届中国治理党建创新十佳,受到中组部肯定,有望在推广;探索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社会融合新路径,大浪青工“第三个8”作为全市一个区级项目获评全省基层社会体制改革项目,又荣获“社会治理创新十大案例”;龙华新区构建社会化、专业化、制度化权力监督新模式,成立个以廉洁社会建设为主要职责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廉洁社会促进会,率先实行执行纪律报告制度,探索建立干部廉政档案制度,全面实行公共资源公开交易,扎紧制度的笼子,目前市纪委已上报省纪委作为经验推广;探索开放型国际化城区建设新路径,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以“一线一站一社区”为切入点,发动国际化企业、组织深度参与,实施项目化管理,推动国际化建设迈大步,观澜有望成为媲美蛇口的又一国际社区……

2014年,龙华新区部分改革项目已初显成效。2015年为新区的“改革关键年”,全面推进19项新增改革项目,继续深入推进9项改革,总结推广3项改革,推出一批“微改革微创新”。新一轮改革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为新区加快实现大跨越提供新动力,让新区群众享受改革新红利。


 

核心词

转型发展

推进“一体化”再造新龙华

昨天开幕的第十一届文博会上,龙华新区以“1+8+7”强大阵容展示文化创意实力,即除会展主场馆外,文博会分会场从2012年的4个,增加到今年的8个;专项活动点从1个,增加到7个。三年来,龙华新区文化企业新增数量超过千家。

文化创意产业的爆发式增长,正是龙华新区转型发展的有力证明。记者了解到,为了实现“两区一城”、“十个龙华”的目标,龙华新区提出了转型发展的主战略,全面推动产业、城市、社会和人的全面深度转型。

转型,对于龙华新区来讲,时不我待。产业方面,过去产业“大而不强”,大部分企业处在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一业独大、一企独大情况突出。城市建设方面,龙华新区面临着“新区不新”的难题,成立之初可建设用地不足3平方公里,大部分建成区建设档次较低;社会建设方面,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欠账多,社会管理粗放;此外,新区九成以上是外来人口,人口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三年来,龙华新区通过推动转型发展,开辟出一片发展新天地。

在产业转型方面,龙华新区按照“产业体系化、产业布局集群化、产业载体规模化、产业配套化”的思路,打造龙华经济“升级版”。

龙华新区建立“1+7”的产业政策体系,每年设立近4亿元产业扶持资金,重点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做大做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了吸引企业龙华,龙华新区确定了“三廊九园”的产业空间布局,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产业园区;为了推动“龙华制造”迈向“龙华智造”,龙华新区每年至少1亿元专项扶持科技创新;此外,针对创新环境不完善的状况,新区借助外力招才引智;为了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龙华新区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去年多家大型购物集中开业。

三年来,龙华新区经济实现了质量型增长,三产比重达到38.9%,比2012年提高3.1个百分点;新增产值超亿元企业90家,其中超十亿元企业4家、百亿元企业1家;淘汰低端企业1806家,推动106家三来一补企业实现不停产转型……龙华经济“升级版”成效显现。

在城市转型方面,龙华新区紧紧围绕“特区一体化”,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保持每年近400亿元的强度,掀起新一轮大开发、大建设的热潮,推动新区新一轮“城变”。

城市转型,龙华新区立足国际化、高标准。依托“一线一站一社区”,高水平推进国际化城区建设。在重点建设方面,大力实施“中轴提升”战略,精心打造一批城市新地标,形成贯穿深圳南北的“宝石项链”。其中,龙华新区力争将大脑壳山打造成深圳的“太平山顶”;将北站商务区打造成新的城市增长极;将观澜湖社区打造成比肩蛇口的国际化社区;将观澜河打造成生态文化长廊。城市转型,龙华新区念好“拆、建、管”“三字经”,以改革创新再造“新城”,提出由“政府引导”转为“政府主导”的城市更新思路,推出了“双90%”制度等改革措施,城市更新明显加速。

目前,龙华新区重点多点支撑、多极带动局面初步形成。新区实质性启动九个重点发展开发建设,大浪时尚创意城、北站商务区、观澜湖新城、龙华商业等四大新城拔地而起,Hardrock等一批高酒店、商业综合体成为新区商业新地标。生态环境明显改观。完成观澜河“一河两岸”7.6公里景观提升,龙华、观澜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投入使用,PM2.5平均浓度达到优级标准,公园总数增至81个,群众绿色福利不断提升,“美丽龙华”初显。

龙华新区社会转型强力推进。新区不仅连续三年兴办341件民生实事,极大缓解了民生难题,还建立起多元共治,共建共享的开放性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基层治理亮点纷呈。龙华新区探索社会治安“塔式管理”和“猫眼大围合”新经验,社会治安明显好转,总警情、八类暴力警情、“两抢”年均降幅超过20%;依托大数据,打造织网工程2.0版;率先建立居委会活力资金,惠及100多万辖区群众;社区服务建设任务提前一年超额完成;探索了一条群防群治与专业化、高科技相结合的地陷隐患排查整治新路子;构建了以西头新村、浪口社区为代表的“城中村”社区自治新模式,受到省市有关方面的高度肯定。

“转型发展的核心是人的转型。”为推动人的转型,新区全面开展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开展“鹏城好人在龙华”、“闪亮龙华人”系列活动,树立“草根慈善”陈清峰、“观澜张海迪”朱沙等身边榜样;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民品读活动”、“道德讲堂”等活动,“传道德、扬文明”;大力发展义工组织,专业志愿服务中60%是新区成立后创建的。“新龙华人”正成为“两区一城”的“龙华梦”的实践者。


 

核心词

实干为民

精心构建和谐幸福家园

今年年初,龙华新区确定了109项民生实事。民生实事项目进展如何?近日龙华新区民生“季考成绩单”出炉,“成绩单”显示,新区近九成多民生实事按计划扎实推进。对于滞后的民生实事,新区不仅分析了原因,且进行全程督办,以确保项目按计划完成。

每年推进百件民生实事,让群众分享发展红利,这是龙华新区实干为民的重要体现之一。过去三年,新区共投入81亿元,兴办341件民生实事,社会事业实现跨越发展,赢得群众点赞。一批民生老大难问题,也被一一攻克。

龙华新区是传统的“关外”地区,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历史欠帐多。群众对难、就医难、交通难等问题反响强烈。为快速改变现状,新区由社区群众“点菜”出题,每年高质量兴办百件以上民生实事,成为全市早打造百件民生实事的区级单位。

建设创造了“龙华加速度”,三年内,龙华新区新建、改扩建10所,新增中位15510个。此外,龙华新区还引进市建设龙华,拖宕十年之久的八高即将开工,一批国际和特色学院规划建设正式启动,让新区学生不仅“有学上”,还能“上好学”。

卫生事业迈上新台阶。三年来,龙华新区借力“三名工程”,嫁接资源,龙华新区市级医院实现“零的突破”,两所区属医院从街道医院一步跨入三级行列,正在创三甲,“四位一体”新型社康建设领先,医疗卫生机构数和每千人口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分别增长38%、34%、49%,“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不出新区”初步实现。

文化强区建设进入快车道,中国版画博物馆落成开馆,填补了国内空白,结束了深圳没有“国字号”博物馆的历史,民间博物馆数量居全市各区第二,龙华文体等一批文体设施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图书馆、文体公园、广场等公共设施日臻完善,“十”文化圈基本建成。

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敢不敢啃“硬骨头”,是对干部工作作风的考验。龙华新区动真格,出实招,下大力气解决一批“老大难”问题。

民治人口、企业激增,电力供应日趋紧张,沙园埔变电站项目手续齐全,却长达7年迟迟落不了地。为了经济发展和10万多居民的长远利益,新区态度坚决,大力推动该项目建设。有关部门以人为本,采取优化变电站设计方案、调整与小区间隔距离,并且挨家挨户地征求群众意见,采纳群众提出的加大绿化、设实时监控电子显示屏等合理化建议,从而打消居民顾虑,促进该项目开工建设。

大浪时尚创意城聚集一批国内服装企业,但交通不便一直制约着园区的发展,连接园区与龙大高速的道路德政路,早已立项却因建设主体多元等原因不能开工。新区先行垫资建设,德政路去年10月建成通车。

沙吓村因地势低洼、河道狭窄等原因,以往年年内涝。新区经过重新调整治河方案,拓宽河道,加高堤防,设置泵站,雨污分流加快排水,“多管齐下”使沙吓村内涝的问题大幅缓解。

民生优先,实干为民,让百姓得到了实惠,群众对此争相点赞。“社区里设立社康,在家门口就可以看病很方便。”章阁社区居民大川说。“以前一直愁没有地方带孩子去玩,金龙街心公园建成给我们提供休闲去处。”家住书香门第的郭红仪说。“以前就发愁孩子,如今家门口建起一所高标准的新,真好。”家住大浪办事处同胜社区的谭柏文说。


 

展望

“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新跨越。”刚刚交上“三年答卷”,龙华新区又吹响了再出发、新跨越的号角。今年初,龙华新区确定了到202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以提高质量效益为,坚持化、国际化、法治化、精细化方向,力争到2020年,特区一体化全面完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地区生产总值达2400亿元,三产比重达到4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生态文明成为特色品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深度转型和全面进步。

为此,龙华新区将“两区一城”的目标,具化成“十个龙华”,即实力龙华、质量龙华、创新龙华、品位龙华、畅通龙华、美丽龙华、幸福龙华、平安龙华、活力龙华、龙华,变成一桩桩实事、一件件工作进行落实。龙华新区还将2015年确定为“抓落实年”,108项重点工作扎实推进。

站在新跨越的新起点,龙华人正按照“四个全面”的总体要求,立足新起点,新常态,推动转型发展新跨越,在建设“两区一城”的征程上,开创更美好的明天。

相关搜索推荐

投诉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首页>头条>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