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Fang.com

龙岗打造"客家之都" 已经登记客家建筑超500个

深圳报业集团2013/11/20 07:56

*本页涉及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指建筑面积

客家文化是“龙岗的根”。两百多年前,清政府一纸“迁海复界”,使得生活在赣、闽、粤边境的客家人迁徙到此,一卷辉煌的客家拓荒史就此打开。今天,龙岗户籍人口中超过80%是客家人,来深圳打拼的外来客家人也有不少选择落脚龙岗。

两个世纪的文化积淀与今天的客家聚居,让龙岗散发出浓浓客韵。为打通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近来,龙岗提出了打造深圳“客家之都”的理念。那么,建设客都,龙岗的何在?客韵乡关将向何处绵延?

客家人拓荒深圳画卷由此展开

龙岗的客家文化源远流长。300多年前,清政府为了阻断郑成功与大陆的联系,实施了为期20多年的“沿海迁界”,命令东南沿海一带的居民内迁100里,导致当地“十室九空”。平定台湾后,清政府再行“迁海复界”政策,使得生活在赣、闽、粤交界山区的客家量迁徙聚居在现在的龙岗和盐田两区。从此,客家人拓荒深圳的画卷正式打开。

考察不同民族或民系的文化特色,作为重要文化遗存的民居建筑是一大切入点。对于龙岗来说,想要在今天重塑两百多年前客家人的生存状况和民情风俗,尽可以走进那些隐藏在龙岗各大小小的客家围堡中去。

“客家民居是大型客家围,以古朴、严密、雄伟和美观著称于世。”深圳市博物馆原馆长黄崇岳曾如此盛赞客家围。

与闽西的土楼、赣南的土围子、粤东的围龙屋和粤北的四角楼等客家民居相比,龙岗客家围堡别具风格:这种带四角碉楼和望楼的城堡式围楼,兼具居住与防御多种功能,集中了上述各地客家传统建筑之精华,同时吸收了广府民居的优点,可谓风格独特。

据统计,目前龙岗拥有客家古民居200多处。位于龙岗街道龙岗河畔的鹤湖新居,是我国目前规模的客家民居建筑群。而在横岗街道,更是“每个社区都有客家古建筑”,可谓是“活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正如客家围堡一样,迁居龙岗的客家人在两百多年的历史中,为适应本地的生活,创造了独特的文化:如传统客家重农抑商,而龙岗客家农商并举;传统客家敬祖奉神,多数客地“神佛满天飞”,龙岗客家则不拘旧礼,移风易俗。正因如此,龙岗客家在客家文化中独树一帜,风情独特。


 

全区客家文化登记点有500多个

在携手研究客家文化多年的深圳大学教授张卫东、刘丽川看来,龙岗客家作为客家第四次大迁徙运动的典型,创造了发达的经济与辉煌的文化,是客家为出色的支系之一。

数说龙岗客家,你便可知其文化底气从何而来:全区目前有客家文化登记点500多个,其中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2处,规模在800平方米以上的古民居有近160处,3000平方米以上的有37处,集中在龙岗、横岗、龙城等街道。

在此基础上,龙岗发掘客家遗存,弘扬客家文化的脚步也已迈出,其中代表性的当属鹤湖新居。

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鹤湖新居位于龙岗街道南联社区,历经罗姓三代人数十年的努力才终建成,是我国目前规模的客家民居建筑,占地约2.48万平方米。自1997年建成客家民俗博物馆以来,由于得到有效保护,鹤湖新居开始重现200年前的神韵。如今的鹤湖新居围墙高大坚固,月池整洁明净,古树苍劲雍容,人们置身其中,蓦然间仿佛穿越时空,重回历史,浸润在宁静而神秘的意境中。

此外,随着以客家人生活背景为基调的《大围屋》舞台剧等文化产品的推出,以及客家文化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客家文化作为龙岗的一张名片越来越闪亮。

不过,张卫东、刘丽川也指出,如今的客家遗存的保护与利用,还称不上。实际上,除了鹤湖新居、茂盛世居等少数较大的客家民居受到较好保护外,部分客家围屋因为年久失修,没有列入保护名录的范围,随着风雨侵蚀,墙体损坏严重。这些历史“活化石”正面临着消殒的危险。

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举

因势而动,龙岗区提出打造“客家之都”,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难题。区文体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客家民居。

“客家古民居是客家文化展现活力的基础,保护显得为紧迫,要下决心保。”有关人士指出,龙岗必须制定文物保护发展规划,每年挤出部分资金用于古民居修缮,尤其要解决“旧改”与“文保”的矛盾。

而在黄崇岳看来,历史文物的保护不能是消极的静态的保护,否则很容易沦为一纸空文或一个包袱。“要做到保护与利用并举,有了利用价值,保护才有动力和经费;而一旦保护措施做好,利用价值也会上升,这是良性的循环,”他说。

“一些比较大型的客家围屋,可以建成博物馆,小型客家民居可调整为小型社区文化活动阵地,或作为龙岗客家文化研究者和艺术家工作室来使用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修复古民居,使其成为旅店和餐饮店。”张卫东和刘丽川建议。

还有学者支招:建立龙岗客家文化研究,将龙岗客家文化与梅州、福建、江西、陕西等地客家文化进行深入而系统的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着重突出龙岗客家文化的独特亮点,才能在宣传推广上有所侧重。

旅游业内人士则建议,在打造“客家文化游”品牌的过程中,龙岗日趋活跃的各类展会和文化活动完全可以成为推广客家文化的平台,如在高交会、文博会等展会以及在迷笛、热波音乐节和WTA网球公开赛等重大赛事期间,组织古民居重点地区开展各类民俗文化旅游活动,同时在交通等方面提供无缝服务。


 


记者

手记

根从龙岗来

年轻的深圳其实拥有悠久的文化,这可能让许多跌眼镜,因为在他们眼中,深圳的历史只有30多年,从边陲小镇崛起为大都市,深圳是座“一夜城”。

龙岗两三百年的客韵乡关,是对此有力的反击。而提出打造深圳乃至珠三角地区“客家之都”,更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客家,关注客家文化。

事实上,不论在政府还是民间,许多人都已经行动起来。日前,龙岗一名普通公务员曾志友利用业余时间,耗费十年用画笔画遍龙岗乃至更多地方的客家民居,出版了《客家民居写生作品集》,引发人们对客家文化遗存的关注。

政策层面同样动作不断。继的客家民居鹤湖新居被开发成客家民俗博物馆,重现200年前神韵之后,龙岗开始加强对更多客家民居的统计和保护工作,旅游开发与利用也已提上议程。

正如深圳大学客家学张卫东、刘丽川所说:“来了就是深圳人,而客家文化遗存既是‘老深圳’的骄傲,更是‘新深圳’的财富,因此我们应当一起努力善待之、善用之!”

两百多年前,“老客家”在龙岗这片热土上开拓进取,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经济文化,客家老移民开拓进取的精神,书写了这片土地早的历史;而越来越多的新移民加入建设龙岗的大军,这种自我奋斗、与时俱进的“客家文化”又贯穿了这片城区的历史,构成龙岗的脊梁和灵魂。作为这种一脉相承的悠久文化的见证者,保护和利用好客家遗存,已经成为龙岗区正竭力推进的事情。


相关搜索推荐

投诉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首页>头条>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