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Fang.com

2021-2025年,衢州这样建设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

衢州房小编2021/08/30 09:43

*本页涉及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指建筑面积

2021年8月22日,衢州高质量发展建设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行动计划(2021-2025年)发布。

关于此通知,其中哪些和楼市息息相关,是房天下网友最为关心的话题,我们从全文中划了几个重点,一起来看看。

2021-2025年,衢州这样建设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

01

关于总体目标

到2025年,市区人口规模达到100万人左右,市域城镇化率达到66%以上。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6万元。中等收入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50万元的群体比例达到60%、20-60万元的群体比例力争达到30%。低收入群体增收能力、生活品质和社会福利水平明显提升。

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杭衢同城化一体化深度推进,融杭联甬接沪开放合作更加深入,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西延行动节点城市基本建成,衢丽花园城市群协同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浙皖闽赣(衢黄南饶)“联盟花园”建设取得重大成果,成为杭州都市圈西翼门户和浙江内陆开放桥头堡

02

关于三孩政策

落实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配套措施,适当延长生育妇女产假,探索建立生育成本共担机制,加强生育妇女就业、工资待遇等权利保障。

建立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推进全市公共场所母婴设施标准化建设。

实施第四轮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加快公办幼儿园建设,实施普惠性幼儿园扩容工程和农村幼儿园补短板工程,推进学前教育共同体建设。

构建儿童福利政策保障体系,形成“分层次、分类型、分标准”的儿童福利制度,建成2家区域性儿童福利设施,实现孤弃儿童、困境儿童区域化集中养育。建设完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实体化运行率达到100%。

2021-2025年,衢州这样建设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

03

关于住房体系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突出住房的民生属性,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加强房地产精准调控,促进地价、房价保持在合理区间,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扩大人才公寓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建设(筹集)各种政策性住房1.5万套(户)。

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加强住房租赁市场监管,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

推进商品房现房销售试点

力争建设棚户区安置住房(含货币安置)1.28万套

全面开展城乡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探索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保障机制,实施“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

加快推进礼贤未来社区、鹿鸣未来社区等建设,推动“三化九场景”真正落地,迭代提升未来社区智慧服务。按照未来社区理念,实施城市更新改造行动,加快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科学开展拆墙透绿、空间腾挪、环境织补、功能提升,累计改造200个以上小区,基本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2021-2025年,衢州这样建设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

2021-2025年,衢州这样建设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

04

关于规划发展

加快推动衢州机场搬迁江北片区开发,形成“拥江发展”的城市发展格局。

加快布局一批重大商业配套设施,高标准打造会展中心(城市客厅)、五星级酒店、高端购物中心,提升四省边际地区商贸服务辐射力和吸引力。

适时启动撤县设区,谋划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实施轨道交通1号线,加快谋划建设市域快速交通网,构建中心城区和县城之间半交通圈。

力争到2025年,上市企业数达到30家、产值超百亿企业5家。

2021-2025年,衢州这样建设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

2021-2025年,衢州这样建设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

......

当然,大家也可深入研究全文,相信会有不错的收获。

原文如下

中共衢州市委 衢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衢州高质量发展建设四省边际

共同富裕示范区行动计划

(2021-2025年)》的通知

各县(市、区)委、人民政府,市级机关各单位:

现将《衢州高质量发展建设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行动计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衢州市委

衢州市人民政府

2021年8月22日

衢州高质量发展建设四省边际

共同富裕示范区行动计划

(2021-2025年)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共建共享、改革创新、系统观念“五大工作原则”,对标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深入贯彻“八八战略”、践行“八个嘱托”、推进“八大任务”,以全力打造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为战略目标,以加快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为战略抓手,以浙西省级新区为战略平台,按照到2025年、2035年“两阶段发展目标”,聚焦浙江所需、衢州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创造性系统性落实各项目标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为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衢州实践、衢州样本,特制定“十四五”时期行动计划如下。

一、发展目标

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为主攻方向,力争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到2025年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取得实质性进展,形成阶段性标志性成果。

——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功能显著增强,形成对内对外双向开放新格局。浙西省级新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城市发展格局实现从“跨江发展”迈向“拥江发展”。公铁空水多式联运枢纽港基本建成,中国(浙江)自贸试验区衢州联动创新区功能凸显,“聚浙西、通四省、联”的区域物流集散中心初步形成。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和重大商业配套设施在四省边际地区达到领先水平,目的地和集散地功能更加完备,区域要素流动更加充分,城市集聚力、辐射力、带动力、竞争力不断提升,市区人口规模达到100万人左右,市域城镇化率达到66%以上,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功能显著增强,基本建成综合交通、商贸物流、教育医疗、绿色金融、人才集聚、美丽经济、数字经济“七个桥头堡”。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杭衢同城化一体化深度推进,融杭联甬接沪开放合作更加深入,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西延行动节点城市基本建成,衢丽花园城市群协同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浙皖闽赣(衢黄南饶)“联盟花园”建设取得重大成果,成为杭州都市圈西翼门户和浙江内陆开放桥头堡。

——营商环境建设持续走在前列,形成四省边际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模式。营商环境成为的竞争优势,阻碍营商环境建设的体制机制问题基本清除,产业集群、招商体系、营商生态优化互促的良性循环加快构建,成为跨省协同治理高效服务典范城市,“优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成果不断巩固。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稳步提高;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1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速快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创业创新创造动能充分释放,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8%,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重要驱动力,成为四省边际极具影响力吸引力的人才流入地。产业竞争优势明显提升,先进制造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美丽经济幸福产业和数字经济智慧产业成为重要增量,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生命健康、特种纸六大标志性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四省边际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四省边际生命健康产业创新高地、新材料产业集聚高地初步形成。

——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图景全面呈现,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新示范。美丽衢州建设取得新成效,成功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美丽河湖建设一体推进,构建形成全域美丽、共享美丽新格局,“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打造成为衢州版“富春山居图”,基本建成美丽浙江先行示范区。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优化,碳排放达峰行动高标实施,市区PM2.5平均浓度小于26微克/立方米,市控以上地表水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以上,生态环境满意度达到92%,公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生态本底不断夯实,生态成为重要竞争力和响亮品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充分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推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构建,高水平建设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全面呈现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图景,进一步彰显国际花园城市特色魅力,成为向国际社会展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成果的重要窗口。

——城乡未来社区更加美好,成为四省边际共建共享品质生活新典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6万元。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持续优化,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50万元的群体比例达到60%、20-60万元的群体比例力争达到30%。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8以内,各县(市、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缩小到1.55以内。低收入群体增收能力、生活品质和社会福利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推进,“15幸福生活圈”基本建成,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可及,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达到更高水平。鼓励优生优育配套措施更加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体系更加优质,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90%以上;高质量教育体系基本建成,县域义务教育校际差异系数持续缩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8%以上,儿童平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到15.5年,教育各项指标走在四省边际地区前列;终身职业培训制度更加健全,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比例提高到35%;健康衢州基本建成,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1岁,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逐步下降,城乡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更加充沛;立体型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实现法定人员社保全覆盖;多层面养老体系基本构建完善,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建立,社会救助的民生兜底保障功能不断增强;低保标准增幅不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受益覆盖率达到23%。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加快推进,老旧小区需改尽改,城乡未来社区建设全面推进,人人共享的数字社会加快形成。

——精神文明更加富足,成为四省边际文化文明新高地。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全面提升,社会新风尚更加鲜明,形成具有衢州辨识度的文化标签和独具特色魅力的文化高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红色基因广泛传承,人文精神凝聚力显著增强,人文关怀体现到城乡每个角落。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品牌持续擦亮,建成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示范区。“推动南孔文化重重落地”取得突破性进展,南孔圣地文化旅游区成功创建5A级景区,儒学文化产业园成功创建文化产业示范园,建成“世界围棋圣地”,南孔文化、围棋文化特色进一步彰显,清漾毛氏文化、赵抃廉政文化、针灸文化等区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产业实现长足发展,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城乡一体的现代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全面覆盖,市、县、乡三级文化设施覆盖达标率100%。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巩固,全域建成新时代文明生活示范市,文明好习惯养成实现率达到90%以上,“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城市品牌影响力带动力持续提升,成为“浙江有礼”的标杆示范。

——数字化改革赋能更加有力,形成四省边际共同富裕体制机制新优势。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共同富裕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政府有为和市场有效实现更好结合,社会领域改革全面深化,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破除,收入和财富分配机制、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机制、市域一体化发展机制基本建立,促进共同富裕的财税、社保、转移支付、金融、土地等配套政策更加完善,形成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的共同富裕重大场景。高质量发展建设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全面构建,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指标体系、四省边际中心城市指标体系上升为制度性成果,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衢州经验。

——党建统领整体智治体系更加完善,成为四省边际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新标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上下联动、高效协同抓落实机制更加健全,基本建成党建统领的“四治融合”现代基层治理共同体,“县乡一体、条抓块统”县域整体智治改革成为全省标杆,形成一批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清廉衢州建设富有成效,政治生态显著优化,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度达到98%以上。法治衢州、平安衢州建设一体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万人犯罪率、万人成讼率逐年下降,网络空间更加清朗,社会公平正义充分彰显。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增强,现代应急体系基本建成,风险闭环管控大平安机制全面构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意度全面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高水平完成,成为中国基层治理最优城市。

二、筑牢支撑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样板

1.加快谋划建设浙西省级新区。立足东融西进的独特区位优势、水陆空齐进的交通先导优势和多式联运赋能增值的物流优势,突出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发挥高铁新城、空港新城的带动作用,加快推动衢州机场搬迁、江北片区开发,形成“拥江发展”的城市发展格局。构建完善市区一体的物流体系,加快建设多式联运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支持衢江区建设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成公水、公铁两大物流基地,搭建公铁水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培育铁水联运、江海联运等多式联运新模式。坚持以交通先导、枢纽引领为切入点,招大引强、改革赋能,实现交通、物流、产业、人文、生态协同发展,努力把新区建设成为国家多式联运发展新示范、四省边际联动开放新窗口、浙皖闽赣(衢黄南饶)“联盟花园”主阵地、品质生活新社区、产业创新高能级平台、区域发展的主引擎发动机。

2.加快建设具有特色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产业为王、工业强市”,把工业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来抓,聚焦聚力聚神抓工业、抓制造业、抓实体经济。实施做大产业扩大税源行动,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大力引进一批“高大上好实”项目,力争“十四五”到位市外资金1500亿元以上。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十大专项行动,推进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重点打造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生命健康、特种纸等六大标志性产业链,到2025年,六大标志性产业链规上企业年总产值达到2300亿元,力争280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基本形成与国际国内先进制造业集群相匹配的产业基础和产业链体系。加快“千亿级规模、百亿级税收”高能级战略平台建设,推动衢州巨化一体化融合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高端电子材料“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加快浙江时代锂电材料国际产业合作园建设。智造新城加快发展电子化学材料产业、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产业,智慧新城加快发展数字服务业、无线电产业。支持柯城区加快发展轴承智能装备产业、运动健康产业,支持衢江区加快发展多式联运主导型现代商贸物流业、通用高分子有机材料产业,支持龙游县加快发展碳基纸基新材料产业、精密数控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支持江山市加快发展智能家居产业、智慧能源装备产业,支持常山县加快发展高端装备零部件产业、“两柚一茶”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支持开化县加快发展有机硅新材料产业、糖醇产业。培育壮大美丽经济幸福产业,围绕“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推进幸福产业块状布点、有形布局,高质量推进一批功能型、平台型、集成型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智慧产业,围绕“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加快建设浙江无线电产业孵化基地、中电海康智慧交通总部等一批重大项目,积极引进数字经济头部企业,努力打造四省边际数字经济高地。高水平建设特色小镇,推动开化根缘小镇、龙游红木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提档升级,支持开化建设国家公园小镇。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产业链高端攀升、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化,大力提升现代物流、绿色金融、信息咨询、商贸会展、休闲旅游、健康养生、人才培育、直播经济等服务业发展,构建数字商贸、数字出行、数字文旅、数字健康等数字生活新服务生态体系。实施稳粮保供综合能力提升工程,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智慧农业,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一二三产融合的农业全产业链,形成更加丰富的乡村经济业态。

3.加快构建创新生态体系。迭代优化“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新生态,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水平。积极融入G60科创大走廊,实施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工程,加快推进浙大衢州“两院”、电子科大智慧小镇、东南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争创高端化学品省技术创新中心,支持智慧新城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切实增强“飞地”的创新功能。实施“双自双登”科技攻关计划,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等领域,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每年实施不少于50项的科技攻关项目,力争取得一批突破性技术成果。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支持企业与知名高校院所开展战略合作。持续深化“1+N”人才政策体系,大力实施“鲲鹏行动”“引才计划”“万人计划”“双领计划”等重大人才计划,深入实施青年英才集聚系列行动,重点引进具有较大创新潜力、掌握或突破核心技术、有效提升产业整体水平的高层次人才团队。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在人才市场化评价、增加知识价值、人才协同创新、人才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先行先试,更多更好地争取省内干部人才资源政策倾斜。全面深化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深入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升级版,推动“标准+产品+政策+流程”绿色金改实践,积极开展重点项目银企对接,为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积极探索县域创新发展新路径,大力培育国家创新型县(市)。

4.扩大居民消费和有效投资。大力开展商贸升级消费提质行动,打造服务四省边际、辐射长三角和内陆地区的区域型商贸服务中心。积极引导消费升级,以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商业街、城市综合体为载体,加快培育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打造更多“爆点”,加快集聚商气人气。增加高品质商品和服务供给,进一步扩大“全球免费游衢州”市场影响力,推出更多“四好衢州”产品,打响“三衢味”区域公用品牌。加快建成省级新零售标杆城市,推进“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大力发展“线上服务+线下消费”“线下体验+线上消费”等新消费模式。加快布局一批重大商业配套设施,高标准打造会展中心(城市客厅)、五星级酒店、高端购物中心,提升四省边际地区商贸服务辐射力和吸引力。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构建便捷高效的跨境电商服务体系,做大跨境电商销售规模。以促进共同富裕为导向实施新一轮扩大有效投资行动,聚焦“五大千亿”工程、“十大百亿”重大项目建设,组织实施省市县长工程、省市重点项目,扩大公共服务、农业农村等领域多元投资。聚力项目攻坚提速,做深项目谋划,做实项目前期,推动投资项目行政审批极简化,优化完善领导挂联项目、“四大办”统筹协调、项目投融资、重大公建项目运营、事中事后监管等制度机制,实现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

5.加快构建新时代开放开发体系。强化沿海意识、开放意识,全面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进一步打通有形无形“两个大通道”,构建区域开放协同发展新格局。打造多式联运综合交通枢纽,加强与长三角、杭州都市圈、金义都市区和四省边际重要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系统谋划布局“米”字型高速铁路网、“两纵五横两联”高速公路网、“六纵五横”普通国省公路网、“一干二支四港区”水运网、客货并举的航空服务网、共享互通的油气管道网、“四港”联动的物流体系网,加快推进杭衢高铁、衢武铁路、衢黄铁路、衢丽铁路、甬金衢上高速、杭淳开高速、浙赣运河、浙西航空物流枢纽和开化、江山通用机场等重大项目,构建市域一体、多式联运、无缝换乘、辐射四省的立体交通体系。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建设,主动承接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西延行动,加快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衢州联动创新区发展,做大做优中韩国际产业合作园,鼓励企业投资公共海外仓建设。深化融杭联甬接沪战略协作,突出“融杭”战略主导向,全面融入杭州都市圈、创新生态圈,深化与上海闵行区战略协作,积极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突出产业链协同,深化与沿海地区精准对接、合作共赢,推动“产业飞地”“科创飞地”“消薄飞地”“人才飞地”提质增效,开展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深入实施教育、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山海协作新格局。以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六春湖景区为突破口,推动衢丽花园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强四省边际区域协作,主动牵动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创建,全面推进浙皖闽赣(衢黄南饶)“联盟花园”建设,高标准打造“95号联盟大道”,共建一体化旅游市场,共创旅游休闲城市群和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快浙赣边际合作(衢饶)示范区建设,推动产业链协同联动发展。深化四省边际区域协作体制机制创新,打造四省边际“跨省通办”示范区,常态化举办四省边际桥头堡峰会,办好四省边际城市群文化产业博览会、四省四市民间艺术节,深化四省边际应用型高校联盟、职业培训联盟等教育合作。继续做好东西部协作、对口合作、对口支援,打造对口工作升级版。

6.培育更加活跃更有创造力的市场主体。实施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突出做大规模、做强实力、做好风控,健全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优化干部选拔、投资运营、绩效评价等机制,加强国有资产优化布局和结构调整,统筹推进国有资产存量整合和增量挖掘,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和风险防范,积极抢占外部市场和资源,不断提升国有企业经营能力、融资能力和盈利能力,努力实现市县国有企业上市零的突破,更好发挥国有资本推动共同富裕的杠杆撬动作用。全面落实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支持民营企业在培育中等收入群体、促进共同富裕上发挥更大作用。深入实施“品质衢商提升工程”、“衢商青蓝接力工程”和新生代企业家“双传承”计划,大力培育创新型衢商队伍。深入开展市场主体升级行动,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优化完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完善“雏鹰行动”“凤凰行动”“雄鹰行动”培育体系,实施分类扶持培育和动态管理机制,支持有实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一批隐形、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雄鹰企业和“链主”企业,力争到2025年,上市企业数达到30家、产值超百亿企业5家。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构建更加完善的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机制。

7.持之以恒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便利化改革,推进商事登记领域“电子营业执照+电子证照”多场景应用、行政备案规范管理等一批国家试点项目。完善和落实全市服务企业工作机制,全面推行企业社区化、网格化服务,坚持“需求侧要什么,供给侧给什么”,精准发力抓好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创新链的产业生态服务,打通“前台”“中台”“后台”,构建涉企服务闭环,努力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以实际行动提升企业获得感、政府公信力。持续开展营商环境“清障”行动,严肃查处破坏衢州营商环境的人和事,抓典型、治顽疾,切实破除涉企服务“中梗阻”“下梗阻”问题。持续优化升级“政企通”平台功能,做好与企业码等省级平台融合,加大运营推广力度,丰富迭代各类涉企服务场景,确保更加好用、管用、易用,打响“政企通”涉企服务品牌。全域推进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以良好信用环境促进市场有效、企业有利、百姓受益。坚持“亲为先、清为界”,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三、实施提高居民收入富民行动,打造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实践样板

8.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坚持就业优先,以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稳定和扩大就业,发挥投资和产业带动作用,力争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0万人以上,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调查失业率、登记失业率分别控制在5.5%、3.5%以下。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实施失业人员“131”服务工程、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加快完善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等新业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机制。建设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开展人力资源跨区域合作,建立四省边际人力资源合作联盟。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基础平台共建共享力度,深化高质量就业社区(村)建设。加大对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完善就业援助长效机制,支持企业开发爱心岗位,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建立完善多层次农民技能培训机制,发挥“农民学院+乡村振兴讲堂”平台作用,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就业。营造公平就业制度环境,消除影响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稳妥处置劳动纠纷,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9.实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倍增计划。建立健全扶持中等收入群体后备军发展的政策体系,实施就业创业服务提升行动,激发技能人才、科研人员、小微创业者、高素质农民等重点群体增收潜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多措并举减轻中等收入家庭在教育、医疗、养老、育幼、住房等方面的支出压力,稳定中等收入群体,优化中等收入社会结构。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规范招考选拔聘用制度,畅通社会流动渠道,保障不同群体发展机会公平。依法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10.实施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全力稳定工资性收入预期,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鼓励企业通过提质增效拓展从业人员增收空间,完善工资标准与经济增长、社会平均工资增长联动机制,积极稳妥推行工资集体协商。深化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以岗位和绩效定薪酬的管理机制,鼓励事业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对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形成激励人才和鼓励先进的正面导向机制。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落实国家和省级关于提高教师待遇的政策,健全编外用工薪酬福利管理政策,推进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提高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分享比例,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体系。全面拓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规范发展财富管理行业,鼓励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计划。建立健全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制度。实施农民增收致富行动,积极培育乡村全产业链,深化实施旅游致富、金屋顶光伏等富民工程,完善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加快补齐经营净收入和财产净收入短板,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11.创新完善财政政策制度。围绕民生优先、公共服务优先、群众急需优先导向,不断加强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和中长期规划管理,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确保财政支出增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强化财政资金精准高效直接惠企利民,进一步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为民办实事财政保障机制,以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为方向,对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的项目予以优先保障,加快补齐公共服务的布局短板、质量短板、效能短板。持续做深做实财力保障体系,强化财税政策与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区域政策等协同配套,用好区域协调和绿色转化财政专项激励政策。

四、提升城乡居民公共服务水平,打造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的实践样板

12.构建育儿友好型社会。实施构建育儿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政策措施,落实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措施,加强优孕、优生、优育指导,适当延长生育妇女产假,探索建立生育成本共担机制,加强生育妇女就业、工资待遇等权利保障,进一步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建立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推进全市公共场所母婴设施标准化建设,实现二级以上医院标准母婴室全覆盖,城乡就近托育服务基本全覆盖。实施第四轮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合理调整和优化区域幼儿园办园结构,加快公办幼儿园建设,实施普惠性幼儿园扩容工程和农村幼儿园补短板工程,推进学前教育共同体建设。构建儿童福利政策保障体系,形成“分层次、分类型、分标准”的儿童福利制度,建成2家区域性儿童福利设施,实现孤弃儿童、困境儿童区域化集中养育。建设完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实体化运行率达到100%。

13.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全面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全域推行“教育大脑+智慧学校”,迭代升级“互联网+教育”服务新模式,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构建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力争创成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5个以上,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4个以上、各类现代化学校130所以上。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深化集团化办学模式,小学、初中县域优质均衡校际差异系数分别控制在0.3、0.25以内,促进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化。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探索开展寒暑假托管服务。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探索构建市域重点高中联盟,放大优质学校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普职融通实现重大突破,畅通中职与高职、中职与普高之间的合作通道,深化职业教育“五统筹”改革,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支持衢州学院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争取设立衢州大学;支持衢州职业技术学院高水平专业群、高水平院校“双高”建设,高标准建设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四省边际职教中心),推动四省边际职业培训联盟发挥更大作用。全面深化与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全方位合作,吸引更多研究生院、分校区落户衢州。加强开放大学体系建设,整合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老年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等资源,丰富终身教育资源供给。实施教育领域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加强名师名校长队伍建设,探索建立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和中小学教师校长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盘活教师资源,激发教师活力。完善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

14. 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深入开展“技能衢州”行动,实施“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加快新时代衢州工匠队伍建设。构建多元化实训平台,“十四五”期间,每年开展职业培训5万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6000人。优化职业资格评价、技能等级认定、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多元化评价方式,提高技能人才政治、经济、社会待遇。完善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形成市场培训和政府补贴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机制。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加强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再就业群体等重点人群和新业态模式从业人员精准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15.深入实施健康衢州行动。全域推行“健康大脑+智慧医疗”,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推进全市域“平急结合型”5G智慧医疗系统项目建设,提供“智慧+温润”的卫生健康服务。加快建强公共卫生体系,健全监测预警、精密智控、医防融合等机制,实施公共卫生补短行动,提升应急医疗物质储备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完善四省边际区域公共卫生联防联控机制,提升一体化水平。健全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深化城市医联体,做实县域医共体,实施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和村级卫生服务“网底工程”,加大乡村医生培养力度。深入实施“三医联动”“六医统筹”改革,推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优化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实施重点人群健康关爱工程和重点慢性病干预计划,扎实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超常规推进四省边际“医学高峰”建设,建强四省边际中心医院和市中医院,深化与温州医科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等高校院所的合作,做强品牌学科和特色专科,努力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和健康养生养老产业,扩大杨继洲针灸、雷氏医学等传统特色中医影响力,承办好第七届中医科学大会,打响“世界长寿之都”品牌。全面推进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构建共建共享的大卫生、大健康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全覆盖、均等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高标准建设运营市体育中心,办好浙江省第四届体育大会,创成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

16.推进社保制度精准化结构性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由制度全覆盖到实际人群全覆盖,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适龄参保人员应保尽保,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实现职业劳动者广覆盖。制定完善适应新型就业形式的参保缴费政策,促进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健全多层次、多支柱、可持续养老保险体系,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个人养老储蓄制度,落实个人账户基金省级管理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促进养老保险基金长期平衡。保持社保适度待遇水平,落实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探索提档补缴政策,增加对低收入群体缴费补助,完善“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激励机制,推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随经济发展逐步提高。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待遇,健全和完善重大疾病的医疗保障,稳妥有序推进商业医疗补充保险,实现低收入群体医疗补充政策性保险全覆盖,探索建立困难人员大病医疗家庭支付封顶制,健全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长效机制。强化失业保险基金保生活、防失业和促就业功能,推进失业保险从“失业保障”向“就业保障”转变。落实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完善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制度,推进新业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工作,探索建设工伤保险联网实时结算平台。探索实现社保服务网上随时办、跨省远程办、全域就近办、简易快捷办,开展线上平台适老化改造,全面提升经办服务质量。完善社保基金监管机制,强化信息化监管手段,实现常态化非现场监督。

17. 构建幸福养老服务体系。实施“养老机构跟着老人走”行动计划,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信息服务为辅助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普惠性养老和互助性养老,探索“互联网+养老”智慧养老新模式,打造“掌上养老院”。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养老服务人才培训,每万老年人口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数提高至25人。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增加养老服务供给,实现养老服务设施相对均衡覆盖,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58%以上。按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工作,聚焦失能失智及高龄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健全综合长期照护保障政策。扩大助餐配送餐服务,对有助餐配送餐需求的老年人,实现服务覆盖率100%。推进公共服务设施适老化改造,全面开展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实现存量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全覆盖。大力发展银发经济,促进医养康养融合发展,全面推进市县级、乡镇级康养联合体建设,建成50家康养联合体,形成覆盖城乡的康养服务网络。完善空巢、留守、失能、重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居家社区探访制度,健全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

18.打造“住在衢州”安居品牌。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突出住房的民生属性,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加强房地产精准调控,促进地价、房价保持在合理区间,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扩大人才公寓和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健全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筹集)各种政策性住房1.5万套(户),多途径有效解决新市民、低收入困难群众等重点群体的住房问题。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加强住房租赁市场监管,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探索“限房价、限地价、竞品质、竞租赁住房”土地出让方式,推进商品房现房销售试点。不断扩大住房保障受益面,力争建设棚户区安置住房(含货币安置)1.28万套。全面开展城乡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探索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保障机制,实施“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提升住房设计水平,加快构筑城乡住房风貌体系。

19.全面建立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深化新时代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加强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制度的衔接,构建完善预防性、发展性救助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县级救助服务综合体,推动社会救助由物质型向“物质+服务”转型。健全城乡低收入群体精准识别机制,建立以省大救助信息系统为支撑,以低保、特困、受灾、医疗、教育、住房、就业、临时救助等8项基本救助为重点,以多元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1+8+X”社会救助体系,确保“不落一人、不落一户”。进一步扩大社会救助覆盖人群,完善低收入群体和老弱病残特殊群体救助帮扶和兜底保障机制,促进低保标准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动态调整,实现救助“一件事”惠民联办率100%,救助家庭关爱率100%,救助幸福清单问题联办解决率100%。探索形成社会救助共同体,普及“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救助文化,促进救助信息、资源、队伍融合打通。建立妇女、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完善特殊群体的福利保障政策。健全残疾人保障和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健全困难职工帮扶机制。推行退役军人全生命周期管理保障新模式,加强困难退役军人帮扶援助。加大司法救助力度,拓展救助对象范围,实现应救尽救、应救即救。完善落实见义勇为奖励保障政策,更好发挥见义勇为基金作用。加快发展慈善社会事业,落实公益性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完善慈善褒奖制度,大力发展枢纽型、资助型、行业性公益慈善组织,打造以“慈善公益一日捐”为代表的全民性慈善活动,加强慈善捐赠全流程智慧监管,形成“人人心怀慈善、人人参与慈善”的良好氛围。

20.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改革。完善社会力量办社会事业政策制度,鼓励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大型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等投资兴办普惠性非营利性的幼儿园、职业院校、高等院校、老年学校和医疗、养老、托育、文化、体育等服务机构。统筹用好规划、土地、金融等多种支持政策,以公建民营、民建公助、委托代理服务等多种模式,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创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式,制定发布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目录,健全准入、评价、激励、退出等机制,促进公办民办机构公平竞争、规范运营、协调发展。

五、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打造先富带后富“三同步”的实践样板

21.加快形成市域一体城乡协同发展格局。坚持市域一体、市县联动,提升县域的增长极功能,强化中心城区的集聚能力,推动县域经济向以中心城市为引领的都市区经济转型,形成“市域一盘棋”发展体系,实现全面同城化一体化。完善“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发挥中心城区引领带动作用,统筹推进县城、集镇、乡村协同发展,适时启动撤县设区,谋划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深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全面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扩面提质,推动教育、医疗、就业创业等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统筹市域基础设施资源,强化城乡交通、供水、电网、通信、燃气等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实现市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高基础设施利用效率。实施轨道交通1号线,加快谋划建设市域快速交通网,构建中心城区和县城之间半交通圈。全面提升美丽沿江公路,加快实现“四好农村路”全覆盖,推进通村客运加密提质,城乡公交一体化率达到100%,乡村物流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快递配送更加便捷。坚持城乡供水一体化发展,强化农村供水水质、水量保障,实现城乡供水同质、同标、同服务。

22.加快打造新时代山水花园城市。坚持生态宜居为城市竞争力,加快建设南孔古城·历史街区、核心圈层·城市阳台、高铁新城·未来社区“小三城”和智慧新城、智造新城、空港新城“大三城”,打造“远山近水、青山绿水,水城交融、蓝绿交织,古城新市、交相辉映,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新时代山水花园城市。推行高密度、低尺度的开发建设方式,倡导自然生态的建设手法,限度尊重原自然生态与肌理,凸显城市特色。建立完善城市风貌管控体系,统筹考虑片区与节点的建筑高度、体量、立面、形态、材质、色彩、退让空间、天际轮廓线等,系统提升城市绿化、亮化水平。开展“九个一”城市要素打造提升工作,推动城市环境再优化、发展能级再提升。深入实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文化修成“古城三修”,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突出以人为本,加快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标配健身驿站、医疗保健、居家养老、共享食堂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打造无障碍环境,进一步提高城市服务智慧化智能化水平。开展城市赋能专项行动,推进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和空间承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深化城市综合治堵工程,健全“轨道+公交+慢行”绿色出行网络,推动职住平衡适宜、出行便捷舒适。

23.加快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全面落实创建制,聚焦整合提升类、全拆重建类、拆改结合类、规划新建类和全域类,全市域推进未来社区建设。加快推进礼贤未来社区、鹿鸣未来社区等建设,推动“三化九场景”真正落地,迭代提升未来社区智慧服务。按照未来社区理念,实施城市更新改造行动,加快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科学开展拆墙透绿、空间腾挪、环境织补、功能提升,累计改造200个以上小区,基本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全域推进未来乡村建设,重点打造柯城余东、衢江莲花、龙游溪口、江山大陈、常山芳村、开化下淤等样板,围绕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依靠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着眼有人来、有事干、有钱赚,通过造场景、造邻里、造产业,彰显乡土味、乡愁味、乡亲味。打造“千万工程”升级版,实施微改造,营造小环境,所有行政村实现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创建。串珠成链、串点成线,把“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打造成乡村振兴示范带、未来社区先行地、幸福产业大平台、改革创新试验区。

24.大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集成改革。坚持以人为本,加大城乡发展统筹力度,推动人口向城镇集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重点,开展户籍、农村土地、公共服务、收入分配等体制机制综合集成改革。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探索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全面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有序引导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加快吸引外来人口集聚。探索积分入住保障房制度,推进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深化“三权到人(户)、权随人(户)走”改革,探索推进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分配权。完善并落实财政转移支付和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

25.大力推进乡村集成改革。全面推进省级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全市域试点,按照一县一主题思路,柯城区聚焦山谷经济、衢江区聚焦“县乡一体、条抓块统”、龙游县聚焦农民集聚、江山市聚焦宅基地制度改革、常山县聚焦“两山银行”、开化县聚焦“开化龙顶”品牌培育,积极推动改革破题,打造一批示范样板。积极探索农民权益价值实现机制,深入实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路径,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持续推进土地集中连片流转,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通过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实施农民持股计划,积极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流转、抵押等实现形式。加快建立健全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制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实施意见,建立健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分配机制,探索村集体在农民自愿前提下依法把有偿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大力实施乡贤回归工程,健全“两进两回”长效机制,通过衢州人发展大会等载体,助力智力回乡、资金回流、技术回暖。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位一体”合作经济组织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农合联,建成一批农合联数字服务平台,建立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机制。健全涉农金融机构和涉农金融产品体系,统筹整合涉农资金,推广实施“整村授信”模式。扎实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巩固提升行动,推行村庄经营,盘活资产资源,推广增收模式,拓展服务功能,深化帮扶合作,释放改革红利,不断提升集体经济“造血”能力,到2022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实现全覆盖,到2025年,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达到42.5%。

26.全面落实先富带后富“三同步”行动。抢抓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机遇,深入落实《浙江省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实施绿色发展重点县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行动,坚持“一县一策”,支持柯城区、衢江区、龙游县、江山市跨越发展,支持常山县、开化县生态发展,争当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实施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行动,派强用好书记、农村工作指导员和驻村工作组,建立县带村、村带户帮促机制,以党建统领为纽带推进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成果,促进重点帮扶村全面振兴。实施低收入群体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行动,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机制,完善分类改善城乡低收入群体生活的精准政策体系,建立标准化清单化帮促制度,不断提升低收入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有效统筹整合金融、科技、消费、医疗卫生、教育、国企结对、民企结对等帮促力量,深化知名浙商助力衢州跨越式发展行动,打造新型帮共体,进一步凝聚帮促合力。

六、推动南孔文化重重落地,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的实践样板

27.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走心。持续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深入推进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健全“议题”制度,落实理论学习中心组巡听旁听、重大决策前专题学习制度。健全各级领导干部上党课制度。全市域体系化高质量推进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工作,完善研习、赛学、评价、保障等制度,优化提升智慧管服平台和8090宣讲指数,打造具有衢州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深入推进《马堂燕》理论普及漫画等特色理论普及产品创作,着力打造更多有影响、“接地气”的重大政策和理论发声平台。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衢州的实践研究,推动形成一批重要课题成果。深化与上级党校、社科院等的战略合作,加强本地理论研究智库建设,不断提升基础理论研究水平。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全面推进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活动,打造精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研学线路,传承红色基因,守好“红色根脉”。

28.打造新时代文明生活示范市。扎实开展新时代文明生活行动,深化推广“八个一”有礼系列行动,系统推进“有礼指数”数字化改革项目建设,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全力打造全省乃至有特色、有影响力的新时代文明生活示范市,进一步提升“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城市品牌影响力,推动“衢州有礼”成为“浙江有礼”的示范标杆。实施全域文明创建计划,大力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覆盖。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持续擦亮“最美衢州人”品牌,健全完善关爱礼遇机制。弘扬诚信文化,完善“信安分”奖励惩戒机制,高质量推进全省网络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推动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破除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

29.高水平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文艺精品创作水平,加强重大主题作品创作的组织和规划,完善重大文艺创作扶持奖励机制、全周期文艺精品服务机制。完善文化文艺人才扶持政策,大力培育本土文化文艺人才,加大文化文艺人才招引力度。深入实施“双百千村”文艺工程,扎实推进基层文艺阵地建设。高标准建设运营公共文化设施,建成市文化艺术中心等重大项目,打造城市标志性文化地标、多元化艺术殿堂和国际化交流平台。高水平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实现“市有五馆一院一厅、县有四馆一院、区有三馆、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礼堂”,持续推动南孔书屋等文化民生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运管用机制,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制定并实施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推进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南孔书屋社会化运营。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注重新媒体建设和融媒体传播,构建精准触达的现代传播体系。

30.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大力推动南孔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施南孔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加强南孔文化穿透性研究,推进儒学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示范园创建工作,推出一批南孔文化主题文艺精品、文创产品、研学课程和动漫影视作品,与山东曲阜开展深度交流合作,探索国际化交流实践,全面扩大南孔文化影响力。深入挖掘烂柯围棋文化,大力发展围棋产业,出台衢州围棋发展振兴条例,加快衢州国际围棋交流中心、烂柯围棋文化园建设,构建烂柯品牌围棋赛事体系,推动烂柯围棋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全方位支持推动清漾毛氏文化、赵抃廉政文化、针灸文化、村歌文化、余东农民画等区域特色文化的转化发展,加强江郎山、姜席堰的保护和利用,形成具有衢州辨识度的文化标识体系。提升非遗传承发展水平,推进“非遗+旅游”“非遗+文创”融合发展,打造孔氏南宗祭祀、九华立春祭等品牌活动,推动西安高腔、廿八都木偶戏、龙游皮纸制作技艺等一批非遗项目的传承和转化。

31.加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文化产业集聚工程,优化文化产业发展布局,着力培育数字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产业集群。扩大造纸、羽毛球等优势产业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做优瓷器、茶叶、根雕、红木、观赏石等特色产业,以《雾山五行》《胡柚娃》为支点大力发展动漫产业。推进文体旅农深度融合,全方位融入钱塘江诗路文化带、之江文化产业带,推动文化元素全面植入“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和浙皖闽赣(衢黄南饶)“联盟花园”,深入挖掘常山宋诗之河、江山仙霞古道等传统文化和浙西红色革命文化,加快根宫佛国、江郎山-廿八都5A级景区提升,争创南孔圣地文化旅游区、烂柯山、灵鹫山运动休闲旅游度假区、龙游石窟-红木小镇5A级景区,打造一批千万级核心景区、百亿级文旅大项目、文旅类上市公司,全面塑造区域特色文旅IP,努力成为中国旅游目的地和世界一流生态旅游目的地。

七、建设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样板

32.全力打好生态环境巩固提升持久战。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持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构建完善数字化生态环境综合应用系统,健全环境污染问题发现、处置及举一反三闭环管控机制,完善环境司法制度机制和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机制,全面打赢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攻坚战。深入推进清新空气行动,深化产业、能源、用地、运输四大结构调整,建成全域清新空气示范区。巩固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深化“五水共治”碧水行动,持续推进水环境治理,实现工业园区、生活小区和镇(街)“污水零直排区”高质量建设全覆盖,建成省、市级美丽河湖40条(个)。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强基增效提标”行动,行政村治理覆盖率和出水水质达标率均达到95%以上。强化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分类落实农用地土壤优先保护、安全利用等污染防治和精细化管理措施,健全土壤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全域“无废城市”,抓好产废源头减量化,推进固体废物处置能力建设,完善固体废物全过程闭环监管,全面推进塑料污染综合治理,全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

33.实施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严格落实《衢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依托市域范围内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分布以及自然资源,夯实“两屏三江十廊”的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全面推进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控制“非粮化”。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推进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建设,强化开化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落实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自然保护地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达到10%以上。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生态保护修复,深入推进钱塘江源头区域(常山、开化)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和衢江省级试点,高质量建设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严守湿地保护红线,加强全市10处省级重要湿地保护和修复。健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推动环境协同治理,探索建立钱塘江流域上游生态共保机制。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建成完备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与预警体系,重点生物物种保护率达到100%。

34.高标准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编制全市域实施碳达峰行动方案和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及科技创新“6+1”重点领域行动方案,统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提高资源节约利用水平,优化用能结构和方式,落实能源“双控”,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快推进衢江区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光伏装机容量实现倍增,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4%。大力发展低碳高效行业,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深化国家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培育一批绿色低碳、数字智慧的园区和企业。推动绿色技术的创新应用,加快建筑、交通、农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深化绿色金融的低碳导向,建立贯穿生产端到消费端的碳排放可计量体系,构建“碳账户”体系,创新“碳账户”金融应用场景,建立健全各项配套政策。推行大型活动碳中和制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增加生态系统碳汇,建设碳达峰碳中和数智体系和综合应用场景。

35.全面推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争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构建以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为依据、以“两山银行”为平台、以“生态账户”和“生态币”为路径、以生态大脑为支撑的市场化运作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系。深化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应用机制改革,建立全域覆盖的GEP核算体系和全链闭环的GEP应用体系,推进GEP进规划、进考核、进政策、进项目。探索建设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平台,稳妥推进生态占补平衡机制改革,探索建立环境负荷增减挂钩、生态功能受益补偿等市场机制。培育发展生态产品和生态资产交易市场。深入推进“两山银行”改革试点,搭建市级统筹服务、县级主体运营、乡镇共同参与、村集体和农民受益的生态资源转化平台,推进生态资源产品化、市场化、金融化,让更多的生态红利转化为富民资本。

八、推动数字化改革赋能,打造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样板

36.全面深化数字化改革。坚持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按照“152”总体架构,突出数字赋能、技术倒逼、流程再造、制度重塑,在共同富裕场景下重塑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的关系,率先形成与数字变革时代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依托全省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加快构建一体化数字资源系统,探索打造数据驱动的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四省边际数据运营服务中心,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完善应用目录、数据目录、智能组件目录体系,推动数据开放共享,健全数据治理机制,提升数据资源价值。推进党政机关整体智治综合应用建设,全面推进“主要领域”核心业务数字化,构建“重大任务”贯彻落实的综合集成机制,打造全局一屏掌控、政令一键智达、执行一贯到底、服务一网通办、监督一览无余的数字化协同工作场景,推进党政机关运行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的根本性变革。推进数字政府综合应用建设,持续应用推广“浙政钉”“浙里办”,加快建设整体高效的政府运行体系、开放包容的活力营商体系、优质便捷的普惠服务体系、公平公正的执法监管体系和全域智慧的协同治理体系,构建完善浙皖闽赣四省四市协同治理高效服务体制机制和运行模式,全面建成“掌上办事之城”“掌上办公之城”“掌上治理之城”。推进数字经济综合应用建设,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架构,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融合应用,实现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和经济社会的高效协同。推进数字社会综合应用建设,以“城市大脑+未来社区+乡村服务”为核心业务场景,为全体市民提供全链条、全周期的多样、均等、便捷的社会服务,实现社会空间数字化、社会服务共享化、社会政策精准化。推进数字法治综合应用建设,加快推动社会治理“一件事”集成改革,综合集成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法治要素,全力打造中国市域现代治理标杆区和基层治理最优城市。构建完善数字化改革理论体系和制度规范体系,探索数字治理新标准,推进衢州数字化社会治理标准化试点建设。

37.全面深化“县乡一体、条抓块统”县域整体智治改革。加快推进“县乡一体、条抓块统”县域整体智治改革提质扩面、迭代升级,进一步强化基层党委统筹总揽能力,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迭代深化“三联工程”、“周二无会日”、村社全科网格、乡镇基层治理四平台、县级社会治理中心、三通一智(治)、三级钉钉群等,加强组织体系、时空载体、技术支撑三大保障,推进县乡治理权责明晰化、组织模块化、事项集成化、手段智能化、协同高效化,多出机制性、制度性成果,到2022年底,力争全面形成上下贯通、县乡一体的整体智治、高效协同治理新格局。深入推进基层治理“一件事”改革,逐步实现高频事项、高权重事项、企业群众需求事项全覆盖。理顺县乡两级综合行政执法管理体制,完成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组建,率先突破“执法体制”改革难点。围绕基层治理的堵点难点、共性问题,迭代升级“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推进县域社会治理“一网智治”,完善全市统一的行政权力事项库和执法人员库,构建县乡一体人事匹配链。加快建设标准化的“四维考评”管理体系,建好线上考评平台。大力推行信访代办制,完善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健全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村(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健全完善“一肩挑”后村社治理体系,深入实施万村善治工程,着力打造政治引领、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基层执政阵地。

38.加快法治衢州建设。坚持立法与改革相衔接,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惠民立法,促进共同富裕。持续提升依法行政水平,纵深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推行重大行政决策目录化管理制度,行政争议总量稳步下降,行政诉讼一审败诉率保持在8%以下,行政复议后行政机关败诉率保持在5%以下。深入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加快构建全覆盖的整体政府监督体系和全闭环的行政执法体系,全面推进基层“一支队伍管执法”和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加强刑罚执行一体化建设,政法一体化办案系统应用率实现100%,率先破解执行难问题。发挥行政争议调解中心作用,推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构建规范高效司法监督体系,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提升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加快推进数字法院、数字检察建设。全面建设法治社会,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推进乡镇(街道)法治化综合改革,实施全面普法,万人成讼率控制在80以下,万人犯罪率控制在10以下。加快建成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律师万人比达到5。全面推进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提升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水平。

39.加快平安衢州建设。高水平完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共同富裕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推进平安衢州建设体系现代化,健全维护政治安全体系、社会矛盾风险防范化解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行业监管体系、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法治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消防、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食品、药品、生态环境、金融等行业监管风险闭环管控机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坚守不发生区域性经济金融风险的底线。靶向整治平安建设突出问题,重点抓好电信网络诈骗、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生产安全和校园安全等问题专项整治,确保人民群众最关切、最迫切的安全问题得到切实解决。深入开展系列平安创建活动,形成平安建设全覆盖的良好局面。完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构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实施网络生态“瞭望哨”工程,推进网络空间社会共治。

九、构建高质量发展建设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保障措施和推进机制

40.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建立健全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全面领导制度体系,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委议事决策机制,更好发挥议事协调机构作用,落实省委“七张问题清单”和市委“八张问题清单”亮晒整改机制,把党的领导贯穿推动共同富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各环节。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深入实施“组织力提升工程”,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选优配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深入实施专业技术能力、专业科学精神“两专工程”,实施素养提升、大成集智、一线锻炼、导师帮带、战略储备、源头拓展、赛场选马、数字赋能、考核评价、保障激励“十大行动”,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两专”兼备、实干争先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加快建设变革型组织,提高领导干部塑造变革能力,提升领导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共同富裕的新能力。

41.深入推进清廉衢州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着力建设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的清廉衢州,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统筹推进清廉机关、清廉村居、清廉学校、清廉医院、清廉国企、清廉民企、清廉交通、清廉文化等建设,打造一批清廉标杆。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治“四风”、树新风。落细落实“合”字型基层监督体系,充分发挥乡镇(街道)纪检监察组织和村级监察工作联络站作用,深化纪检监察“访一次”,深入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让群众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健全大监督工作格局,做深做实“365监督在线”工作机制,完善纪律、监察、派驻、巡察“四项监督”统筹衔接制度,强化纪检监察与组织、司法、财会、审计、统计、群众等监督的贯通协同,探索建立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应用,构建权责透明、权责统一的体制机制。强化运用容错纠错、“鼓励实名、澄清正名、严查诬名”信访举报全链条、受处分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等严管厚爱机制,旗帜鲜明支持干部担当作为。

42.强化政策保障和改革创新。按照共同富裕导向,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稳步推进各领域各方面政策制度系统性变革。聚焦重点领域,坚持“脑勤+腿勤”,主动对接、用好用活上级政策,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围绕示范区建设所需、衢州所能,高质量、有针对性地推进地方立法工作,强化法规制度供给,为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主动承担、全省性的改革试点、探索示范任务,努力在数字化改革、科技创新、城乡区域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形成创新性、突破性制度成果。

43.建立上下联动、高效协同抓落实机制。市委成立社会建设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市委、市政府建立高质量发展建设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领导小组,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定期召开工作例会研究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实行专班运作机制。建立健全清单化管理机制,制定重点任务清单、突破性抓手清单、重大改革清单,明确任务责任,实行闭环管理。建立健全大成集智机制,搭建多层次智库平台,为推动示范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各地各部门要坚决扛起使命担当,压实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形成系统集成、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工作体系。

44.建立争先创优机制。动态开展重大改革突破年、重大项目推进年、招商引资攻坚年等活动,发挥好专班制、例会制、报表制、互看互学互比赛马机制、市领导挂联区块机制等作用,营造比学赶超、争先创优浓厚氛围。大力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和相关部门就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改革、重大政策进行集成式创新和专项试点,打造更多实践,以点带面推进整体突破。建立实践总结推广机制,及时总结经验做法,形成更多衢州方案、衢州样本、衢州标准。常态化落实“十条军规”通报机制,正向激励、反向倒逼,树立干事创业的鲜明导向。坚持“严管+厚爱”“激励+约束”,深化落实抓人促事政策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尽责豁免、容错纠错裁定机制,深化推动“两个担当”良性互动,激励广大干部在共同富裕新征程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45. 构建推动共同富裕的考核评估体系。结合“八八战略”实施综合评估,坚持定量与定性、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科学设立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的评价体系和目标指标体系,探索共同富裕实现度测度标准和方法,建立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评价指数,构建共同富裕动态监测指数,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变动规律,全面反映示范区建设工作成效,更好反映人民群众满意度和认同感。将推动共同富裕有关目标要求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综合考核。建立定期督查机制,创新完善督查方式,完善问题反馈整改机制。

46.凝聚全社会共同奋斗共同富裕的强大力量。坚持群众主体,旗帜鲜明地鼓励勤劳致富、率先致富,旗帜鲜明地鼓励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激发实现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人大、政协以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积极作用,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强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动员联系服务群众功能,进一步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充分激发全体人民促进共同富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共同富裕的直接参与者、积极贡献者、共同受益者,走共建共治共享的共同富裕之路。

来源:衢州发布

2021-2025年,衢州这样建设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

相关搜索推荐

衢州房产衢州房价共同富裕

投诉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首页>头条>正文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