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Fang.com

地方两会聚焦土改 放活土地经营权成热点

房天下综合整理2014/07/01 13:39

*本页涉及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指建筑面积

地方两会聚焦土改 放活土地经营权成热点

(来源:上海证券报)进入2014年,地方“两会”陆续召开。在北京、 山东、湖南、海南等省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化农村改革,放活土地经营权,鼓励承包土地经营权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成为热点。农业专家表示,在各地土地流转的热潮中,要警惕农民权益边缘化,要切实做到土地制度改革“谋定而后动”。

放活土地经营权 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山东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化农村改革。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职业农民培训,大力发展新型服务体系。

“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实现农民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继续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深化征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中的分配比例。”山东省省长郭树清代表省政府作报告时表示。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北京市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承包土地经营权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推进农用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颁证,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

湖南省也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切实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和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推动土地经营权等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海南作为改革的先锋营,正在加快土地流转试点探索,大力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海南省政府正在审议中的《海南省农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办法》提出,经批准纳入流转试点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自主开发经营,用于旅游、农贸市场、标准厂房等非农业建设。

安徽省2013年底也出台《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涉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土地确权登记、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等试点改革措施。

记者还获悉,土地制度改革已成为国土资源部等部委2014年改革工作的重点。据权威消息人士透露,当前国土资源部正在酝酿多项土地改革制度,这些制度将从今年起陆续出台,并使今年的土地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依法保障农民承包地权益是土改前提

不过,记者注意到,尽管当前不少观点表示希望土地改革的步子快一些、改革的范围大一些。但从中央到部委有关负责人表态看,基调是稳健为主,不搞急于求成。

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2014年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表示,土地改革要坚持守住底线、试点先行的改革原则。土地改革要坚决按中央的统一部署推进,不搞大轰大嗡、急于求成,切实做到谋定而后动。“守住底线就是不论怎么改,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产量改下去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后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依法保障农民的承包地权益。三中全会《决定》推进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为了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不是为了解决城市建设的用地指标,不是让城市居民到农村购买宅基地盖房子,也不是鼓励工商资本到农村去圈地。

“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要把握好三个限定词,就是"经营性"、"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允许入市的只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必须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才可以出让、租赁、入股,不是所有的农村建设用地都可以自由入市。”韩长赋说。

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后,市场上一时间出现所谓“农地入市”的舆论热潮,多位农业专家认为,其中有很多误读之处。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小映表示,个别地方政府在工商资本要挟下,通过流转把农村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后再承包出去,这直接导致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被“开除出局”,让农民与土地市场化绝缘。

“过去,大多数农民并没有得到集体资产价值上涨的好处,主要原因是集体资产被少数村干部私自、不规范地处置和交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研究部一位研究员指出,农村土地改革的正确方向应该是,农村土地和集体资产有一个合法实现财产价值的渠道,保证农地的财产价值不被少数人吞掉,让集体资产在阳光下交易,让集体组织成员公平分享。

消化房地产泡沫须深化土改 完善土地市场供应


 

消化房地产泡沫须深化土改 完善土地市场供应

(来源:经济参考报)“早在2010年,我们就指出,房地产市场已存在泡沫,近两年泡沫不但没有减少还在进一步增加。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在一、二线城市尤为明显,此外一些东部沿海的三线城市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泡沫。”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18日表示。

倪鹏飞是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经济参考报》共同主办的“《住房绿皮书》发布会暨城乡一体化趋势下的中国住房发展研讨会”上作出这一判断的,而与会专家认为,要想消除房地产市场泡沫,需要进一步深化土地市场相关制度改革。

近几年,中国一、二线城市房价出现非理性上涨,引发各界广泛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培林表示,住房问题是人民群众非常关心的民生问题。经过30多年的时间,中国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城镇住房制度体系,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和人居环境获得极大改善,但城乡住房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新华社副总编辑吴锦才表示,住房问题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它一方面关系到居民生活,另一方面关系到宏观经济发展、市场稳定,现在已成为政府多年来持续关注和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针对房价上涨的多次宏观调控效果并不明显。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卓元就此总结称,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靠行政手段控制房价短期有效,长期来看还是应该主要依靠经济手段。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认为,随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组建,以及新一届政府的成立,可以看到至少在宏观层面上,对于住房发展的政策布局以及相关的理念,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化。

其中的变化就是要把住房的建设、住房的发展纳入到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当中来加以定位,从而谋划今后的发展路径。但他同时表示,如此一来关于住房的属性定位,以及在城乡一体化前提下如何打破二元经济体制,如何在房地产市场中完成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命题。

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表示,这些年来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得出来的一个教训是“十年九调,越调越高”,一直以来的调控政策仅仅是从需求的角度加以遏制,供给层面却没有有效增加。“如果我们同样大幅度增加供给,(房价可能)不仅不会上升,至少能保持平稳,还有可能下降。”

要增加供给,转变调控房地产政策方向,就要完善现有的土地市场供应机制。蔡继明说,目前地方政府垄断了土地市场,这种垄断行为造成了三方面弊端:一是垄断导致土地价格高于竞争性市场;二是大量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不能进入市场,导致土地供给总量严重不足;三是供给结构不合理,大量土地都是用于工业用地,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比例严重失调。

蔡继明认为,就目前而言,我国尚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土地市场,也谈不上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倪鹏飞也认为,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停留在局部层面,不是整体性的,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有可能逐渐被吸收和消化。在未来市场调控方向和政策趋势上,他建议除了改进行政调控,完善问责制度,完善差别化的信贷政策,健全住房金融体系以外,未来还需要完善土地供给政策,建立抑制地价过度上涨的机制。国土资源部应该会同相关部门与城市政府,制定各地年度供地规模、结构、价格的总量与增长区间目标,加大一、二线城市土地供应,减少三、四线城市土地供应,简化审批程序,完善问责制度;同时积极探索建立牵制地价过度上涨的长效机制。选取一些城市开展试点,研究地价上涨导致普通商品房价格过度上涨后,超出承受能力部分的出让金补贴制度。

《住房绿皮书》的研究结果显示,2013年的土地供应政策呈现“一刀切”的局面,这种现象又进一步导致土地供应不足,加剧供求矛盾。报告认为,一线城市和部分发达二线城市住房需求旺盛,应该相应增加土地供应;而其他三、四线城市如果住房价格出现下降,住房供给过剩,就应该合理控制土地供给量,通过消耗已有库存的方式逐步缩小供给。报告预测,2014年我国一、二线城市仍然存在房价上涨压力,三、四线城市有稳有跌。此外,量价齐降城市数量会再增多,这些城市主要是沿海房价畸高城市,中西部人口增长有限城市及投资投机过于严重城市。

相关搜索推荐

投诉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首页>头条>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