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Fang.com

刘晶瑶:人人成为"房产负翁"的明天能美好

房天下综合整理2013/07/25 10:26

*本页涉及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指建筑面积

刘晶瑶:人人成为"房产负翁"的明天能美好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07年,老友相见,问的是:“你炒股了吗?”2013年,问题变成了:“你买房了吗?”时隔6年,曾经遍地黄金的股市,变成了小散户的墓地;而北京郊区曾经3000元一平方米的房子,也涨到了3万。人人炒股的热闹散场,人人买房的热潮来袭,这一幕,让人感到可怖。几十万的炒股资金没了,生活还可以重来,可欠着几百万的房贷,许多梦可能就不再了。

随着房价新一轮的疯狂上涨,连一贯敢于“开炮”的任志强都表示政策导向不明,不敢再做房价预测。就算任总不敢预测,可各地频现的新楼王,用没有只有更高的楼面价说了话。北京孙河商品房部分楼面价超4.6万元/平米,而一向被视为价格“洼地”的天宫院新盘也接近20000元/平方米,这意味着北京六环房价已全面突破2万元大关。

无房者,心中的遗憾是在房价看上去还能接受的时候,没有出手成为有房一族。而有房者呢,恐怕很多人的遗憾则是没有砸锅卖铁,多贷点款买更多的房产。可成为“房产负翁”的明天真的能美好吗?

身边许多朋友,近来都将手头的住房卖掉,出于改善住房条件的目的,换购更大的住房,可这一买一卖,就要背上近百万的房贷,还产生了几十万的交易税。月均1万多的贷款,让原本计划的暑期亲子出国游,变成了北戴河三日游。买房大军队伍的不断扩大,抑制了国人潜在的消费欲望,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但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像中年人那样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而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这段外媒评价中国年轻人的话,让很多人产生了共鸣。我们节衣缩食、不远游,为的都是一套不能移动的房子。然而,当看到周边“毕业就买房”的同学们,不用拼爹、不用奋斗,买个房就能赚上别人奋斗十几年赚不回来的钱,试问谁还能淡定?

在国内经济整体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未来十年,究竟是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还是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这是经济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可就平民百姓而言,如果房价继续疯狂上涨,人人争相把房产作为财富保值的手段,把全部身家都投入到房子上,全民变成“房产负翁”,势必会影响当前的消费热情,拉低居民的消费能力,降低生活水平的基准线。当大部分国民财富都固定于房产项目,几乎相当于整个国民经济都被绑架在了一个疯狂的过山车上。这种疯狂也挤占了小微企业、创业项目的资金空间,让原本可能成长起来的创新型经济增长点,碍于“钱荒”,被扼杀在了摇篮里。 


 

在中国"房经"念得好 从"负翁"变富翁轻松转变

(来源:东北新闻网)引子:

1998年,中国房改元年。

当年7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要求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沿袭了约40年的福利分房制度,就此画上句号。

从这一年起,房地产业开始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的“发动机”。也是在这一年,住房贷款开始大踏步走进丹东百姓生活,并影响至今,可谓家家有本“关于房子、房贷的经”。


王先生,“70后”,事业单位职工。2000年8月办理(公积金+商业)8万元,贷款期限20年,购买振八街一处80平方米商品房。2005年11月提前还贷,本息合计9.6万元。
王先生的办公桌里,至今仍保存着当年每个月15日从工商银行窗口拿回的房贷还款回执单,以及用于记录每月还款本息的手写账本。“那是一段任时光也难以磨灭的记忆,刻骨铭心。年轻时,我们除了追爱情,还在追房子。”

“2000年前后,丹东房价还不高,房贷对很多市民尚属陌生事物。”王先生说自己是幸运儿之一。2000年前后批申请住房贷款的市民,如今要么已经提前还清贷款,彻底摆脱“房奴”枷锁,要么贷款已还得所剩无几。

1999年,年近而立仍未婚配的王先生开始坐立不安。“有半年时间一直在四处看房子,上半年1200元一平方米的房子可劲儿挑,下半年市区房价直奔1500元而去,我知道该买房了。”王先生说,当时房价不高,个人申请住房贷款期限多为15年至20年,贷款额度基本在20万元以下,平均每月还款额1000元左右。从2000年到2005年,他用5年时间还清了9万多元的贷款本息。

2005年11月,手头有了些积蓄的王先生选择提前还贷。“拿到房产证那晚,我把它压在枕下睡了一觉,第二天早上在灿烂阳光中醒来,摸摸还在,咧嘴傻笑半天。”王先生说,作为批“房奴”,他的“解放”还是比较顺利的。“惟一有点遗憾,是当初没多买几套房。”

“当初没敢贷款买房,肠子都悔青了。”王先生的同事赵女士说,现在一说到买房,熟人就拿王先生做例子,拿她当“反面教材”。10年来,房价上涨速度远远超过了工资上涨速度,直到现在,赵女士已记不清自己看了多少处房子,在犹豫不决中后悔过多少回,却仍没买下房子。

于先生,“70后”,企业职工。2002年申请公积金贷款20万元,购买金顺嘉园小区一处商品房,还款期限10年。

提到还贷这10年,于先生感慨万千:“每月的工资光还房贷都不富余,孩子还要上学。媳妇买大米都是几斤几斤的称,偶尔买块肉还要心疼半天,小心翼翼不敢有任何额外支出,更别提K歌、打麻将这些娱乐活动了。头几年连觉也睡不安稳,做梦都怕失业……”

于先生两口子都是工薪阶层,上有老下有小,虽然这些年的日子一直不宽裕,但是一家人不后悔当初的决定。“我当时申请了公积金贷款,利率比商业贷款低一些,要是再犹豫几年,说不定俺家到现在都住不上自己的房子哩!”采访中,于先生表示,自己只有这一套房子,从没有想过房价涨了会带来多少财富的增长。“愿望就是早日还完房贷一身轻松,还有半年了。”于先生的脸上写满了期待。

小李,“80后”。2005年大学毕业,现为一家医院员工。从2006年至2009年,她和丈夫先后贷款百万元买下了5处房产,一套自住,4套以租养贷,现在每月还款额达7000元。

“我不算‘房奴’,准确说是半个‘炒家’吧。敢在银行贷款一百来万元买下几套房的人,是别人眼中的另类,有时就连我自己也觉得特别疯狂。”小李向记者讲起这几年投资房地产的故事,语气中明显带有“捡着了”的洋洋得意。“最疯狂的一次是大前年,我和对象商量好了买台10万元的私家车,可看车那天4S店没现车,回来的路上正遇一处新楼盘开盘,我自作主张拿10万元买车钱交了首付。车没买成,我对象当时气得鼓鼓的。”这处临时起意买下的小户型,如今已经了快一倍,“顶好几台车啊!”

小李表示,有了这几年炒房的“资本”,同事们都挺愿意听她讲“房经”。现在夫妻俩每月工资收入加在一起有8000来元,通过“以租养贷”,已经消化了大部分月供款压力,投资相当可观――5处不断的房产,让小李和爱人参加工作不到10年就从“百万负翁”到“百万富翁”。

多地方试点"以地控税"探索房产税管征新路径

调查称中国近9成家庭有房产 平均面积100平米

国人在美购房123亿美元 多为企业家和房产大亨

房地产占用金融资源 金融"国十条"解实体经济困境

刘晶瑶:人人成为"房产负翁"的明天能美好

相关搜索推荐

投诉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首页>头条>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