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 房天下问答 > 买房 > 买房准备

相关搜索推荐

共2个回答
  • tj51 丨Lv 0
    现在已经泡沫了,两会开后才有一丁点好转
    +10 2010-04-23
  • ffwcas 丨Lv 4
    社会主义国家会不会出现社会总供求严重失衡的经济危机,国民经济运行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的特点,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一、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是什么? 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行机会经济体制条件下,体制因素决定了必然周期性出现“经济过热——压缩——再过热——再压缩”现象。 第一,在计划经济下,由于否定了个人利益差异,实行高度集中的决策,以及以行政手段传递决策信息,往往由于决策部门收集信息失真,导致决策失误(在自上而下的收集信息过程中,下级部门为了获得经济利益以外的利益,如行政上的提升、社会上的荣誉等,常常夸大经济上的成就,虚报经济增长指标,而层层虚报必然导致中央政府收集到的信息严重偏离正常值,中央政府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即使中央政府的决策是正确的,在传递中也会发生不可避免的信息丢失或人为扭曲)。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获得行政上的提升或社会荣誉、更高的社会地位,在分解上级政府下达的经济任务时,往往层层加码,追求超额完成上级政府部门的任务,结果,使决策的执行产生偏差,经济计划无法正确落实,并最终使资源配置失误,资源配置效率下降。 第二,在计划经济下,以指令性计划传递决策信息,无法解决利用资源上的激励与约束问题。计划经济下的激励机制是建立在人们对非经济利益的追求上的。超额完成计划任务,获得行政上的提升、社会上的荣誉,是激励机制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导致投资品高度短缺;至于约束,则是通过行政撤职、调换岗位等来制约人的行为的。无论激励还是约束,都不是靠影响人们的经济利益来实现的。这样,依靠非经济约束和非经济激励来实现经济活动目标,其结果往往是隔靴搔痒,事倍功半,人们的行为往往是扭曲的,无法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上。 第三,个人需求随社会发展日趋多样化,计划经济下高度集中的决策无论在生产还是在消费上,都无法满足丰富的社会需求。结果,必然导致生产与消费脱节,往往为了追求政绩,为生产而生产,忽视居民最终消费需求,消费品高度短缺。 在市场经济下,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可以利用公有制经济调节社会资源配置,但仍然会出现类似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企业也是独立的经济利益实体,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过程中,同样会出现“个别企业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个人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最终,表现为大量产品、服务面对需求不足而积压、过剩,企业资金链断裂,信用收缩,企业开工率下降、倒闭,工人失业上升,经济下滑。 第二,政府干预可以缓解经济波动、衰退,但由于政府失灵,即政府信息不完全;政府自身存在偏好,利益取向具有非中立性;政府系统存在低效率;政府决策的随意性(再聪明的政府都无法进行准确计算)等,导致政府干预不一定能够保证消除经济大幅度波动。 第三,即使政府可以通过公有制经济以及调控手段影响国内资源配置,避免经济大幅度波动乃至出现经济危机,但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危机也会通过贸易、投资、金融以及其他国际经济活动传导到国内,导致输入性经济危机。 2、经济周期规律在中、越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作用吗?中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会发生周期性经济危机?是否也经历经济危机的四个阶段?在古巴、朝鲜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呢? 中、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存在发生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前面已经阐述过其原因。在公有制经济基础上,政府干预可以缓解经济周期波动,但难以避免产生经济周期。由于政府干预,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高涨,会被打乱,表现得不再那么明显。这在资本主义进入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后,由于捡起了政府干预手段,经济周期四个阶段的特征也不再那么明显了。 在古巴、朝鲜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外闭关锁国,既不会出现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或表现为有效需求相对不足的经济危机,也不会出现国际社会输入型经济危机。但会出现由于投资过热导致的短缺加剧,包括投资品短缺和消费品短缺加剧,从而出现过热——压缩——再过热——再压缩的经济周期。 3、有人说,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受到的冲击实际是自身商品过剩的反映,独立于国际金融危机,也就是说,即便没有发生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照样会发生经济危机,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的确,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已经出现严重的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信贷膨胀,经济结构失衡,蕴含着经济危机的风险。在政府干预,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控制经济由偏热走向过热过程中,企业库存明显上升。国内市场供过于求加剧时,一般会通过扩大出口、对外投资等开拓海外市场,但国际经济贸易摩擦上升、贸易失衡,又迫使我国人民币升值,调整加工贸易政策,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成本上升,出口困难加大,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加剧,经济运行风险凸现。 如果没有国际金融危机,国际市场需求迅速大幅度萎缩,我国外需显著下滑,中国或可通过自身的经济结构调整、总供求关系调控,避免大量企业倒闭、经济大幅度下滑。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自身的经济结构调整难以正常进行,企业资金链断裂,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中断,陷入生存困境;外需萎缩,并通过乘数效应,加剧国内总供求矛盾,经济下行。 4、如何认识中国的经济危机现象?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结构的哪些深层次问题?前景如何? 中国的经济危机现象是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第一,经济危机反映出中国外需依赖型经济增长方式遇到挑战,而中国工业化进程远没有完成,又决定了需要在吸收外商投资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外需,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这就决定了在沿海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遇到劳动力成本上升等挑战中,需要加快产业转移升级,内地则需要通过吸收沿海转移生产能力完成工业化进程。中国典型的区域二元经济结构为我国不同地区产业转移提供了难得条件。 第二,在贸易、资本双顺差稳定扩大过程中,国际游资流入增加,人民币被动投放,会助长流动性过剩,流动性管理将成为我们面对的长期任务。在流动性充裕的条件下,大批闲置资金进入房地产、股市等先行经济领域,会助长经济泡沫,闲置游资增加即反映出市场竞争加剧,又反映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中国面临加快改革、培植创新制度环境的紧迫任务。 第三,扩大内需是缓解外需高度依赖型经济的矛盾的出路,但国有制经济的资产性收益没有有效转化为居民收入,一方面导致国有企业投资高速增长,助长投资过热,加剧经济波动,另一方面导致居民最终有效需求没有因为实行公有制而与私有制不同,甚至与私有制的市场经济一样出现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矛盾加剧。单纯靠再分配手段调节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又受制于庞大的政府系统行政性开支居高不下而难有显著成效。因此,预示着我国未来必须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使社会公众分享公有资本收益,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缩减行政开支以及投资占比,扩大财政的消费性支出比例。
    +10 2010-04-23
热门人气推荐
免责声明:问答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用户,房天下对其内容不负责任,如有版权或其他问题可以联系房天下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