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Fang.com

新城市发展模式:看公园城市的中国探索

中国城市报2018/03/23 00:00

*本页涉及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指建筑面积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生态宜居愈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也正在变成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主要任务。有关生态宜居的城市“标签”也越来越多,譬如生态城市、园林城市、绿色城市、海绵城市,等等,不一而足。我国的城市化已经进入后半程,城市发展进入新时代,和谐宜居的城市将成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主要依托。公园城市,作为城市发展新概念应运而生。2018年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天府新区时指出,天府新区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这是公园城市作为一种城市发展模式次被正式提出。

  公园城市的中国探索

  1971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6届会议上提出的“生态城市”,其发展目标是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它包含了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我国对公园城市的探索起源于钱学森的“山水城市”。钱学森是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的人,他曾经提出过城市是一个复杂巨系统的著名论断,今天已经得到广泛认同。他还认为,山水城市的设想是中外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城市园林和城市森林的结合。这个观点体现出城市是自然生态与人文社会有机融合的思想。

  沿着山水城市设想,从生态景观视角有关城市发展模式经历了从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城市到生态园林城市,再到公园城市的演变。1992年建设部发起“园林城市”(Landscape Garden City)评选,“园林城市”凝聚着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而“花园城市”则带有欧洲国度的风情。

  2004年绿化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发起“国家森林城市”评选活动,提出“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理念。森林城市概念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城市绿化需要实现三个转变:从注重视觉效果向视觉与生态功能兼顾的转变;从注重绿化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向提高土地空间利用效率的转变;从集中在建成区的内部绿化美化向建立城乡一体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变。

  环保部门也启动了“国家生态市”(eco city)创建活动。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提出建设“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推进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2013年6月,中央批准“生态建设示范区”正式更名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Ecological Garden City)的创建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07年发起,申报城市必须获得“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称号。它是一个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组合;具有“生态城市”的科学因素和“园林城市”的美学感受,赋予人们健康的生活环境和审美意境。

  公园城市是新时代城市发展新阶段提出的新理念,吸收了以往田园城市、韧性城市、新城市主义等理论思想精华。公园城市是在山水城市基础上体现自然与人文的结合、经济与生态的协调、规划设计与公众参与的协同,比花园城市更具有人文意蕴、比园林城市具有更多自然风味,比生态城市具有更多发展特性。

  2018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四川时希望天府新区的规划建设突出公园城市。从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历史线索和城市发展理念来看,公园城市的提出符合城市发展规律和天府新区的禀赋特点,有其历史必然性、逻辑关联性和现实必要性。

  公园城市的命运共同体

  公园城市体现自然主义与理想主义的融合,将城市从早期的地域共同体概念升华到命运共同体理念。

  城市的产生首先是作为地域共同体的存在,它是地理要素与经济社会要素的空间集聚,是产、城、人、居、业的融合。

  其次,城市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城市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并在工业化支撑下孕育和繁荣。资本和人口的流动作为资源配置的表征,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城市作为利益共同体,是资本和人口的粘合剂。

  再次,城市不仅是财富的中心,是利益汇聚之地,也有诗和远方。有内涵的城市一定也是诗意栖息之地,是追逐梦想和实现梦想的应许之地。因此,城市一定也是个价值共同体,是基于经济利益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的神圣之所。

  然后,城市越来越成为生命共同体。科特金说过,城市是神圣、繁荣和安全之所。安全的内涵,在今天已经拓展到生态安全。工业化推进和城市化扩张,使得城市的生态环境不再安全。宜居的城市一定是自然生态与人类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是自然生态要素(山水林田湖)、生命系统(鸟虫鱼草兽)和人类共生互生的生命共同体。

  最后,城市将是融地域、利益、价值、生命于一体的命运共同体。公园城市即是这样的命运共同体:经济繁荣、人文丰富、社会和谐、生态平衡的共建共治共享共荣的人类聚落。

  公园城市的内涵界定

  公园城市具有公共品属性、生态属性和空间属性的三重内涵。

  首当其冲的是公共品属性。公园城市体现“城在园中”的规划理念,星罗棋布、错落有致的生态公园系统是公园城市不可或缺的主体要素。这种公园系统的开放性、连续性和广域性,使得生活在城市的居民易于亲近绿色,拥抱绿色。从而实现“生态福利”的均等化、可获得和全覆盖,增强城市居民对生态环境品质提升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其次是生态属性。公园城市强调绿量饱和,园林绿化达到“开门见绿、出门进园”的要求。这种绿化增量不仅满足视觉的美感和心情的愉悦,更重要的是绿化增量提质本身就是在为城市打造更为强大“肺”功能。

  最后是空间属性。公园城市不同于城市公园,就是因为城市是人类活动集聚之地,是人类文明的中心,是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人文空间丰富多彩的四维融合、生态宜居的人类住区,在这里,人、城、园、野四大要素达到城园合一、人城和谐、充满活力、持续发展(即合、和、活、续)的状态。

  从上述三重属性可知,健康城市成为公园城市应有之义,公园城市将是生命、生态、生产、生活“四生共融”得以实现的新型城市形态,是在“花园城市”基础上对城市绿化景观、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市民生活、城市文脉的深度融合。

  因此,公园城市可以定义为:以生态文明思想为遵循,按照生态城市原理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营管理,以绿量饱和度、公园系统网络化为主要标志,兼顾生态、功能和美学三大标准,实现生命、生态、生产、生活高度融合,运行高效、生态宜居、和谐健康、协调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作者系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本文发于 中国城市报 ,经云资讯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稿;

相关搜索推荐

投诉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首页>头条>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