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Fang.com

即将人来疯的租赁社区,偏偏无视改善型合租

花开不败渦的姿态2017/11/14 15:30

最近在接触一个租赁型社区,由此对上海的各种非商品房社区进行了调研,也对未来可能汹涌起来的各种租赁模式进行了学习和比较,有一个突发奇想。

既然都在叫嚣细分市场,有一个看起来就存在的空挡存在:即从租房到买房的过程中,不论换几次,彼此之间是平行的还是递进?

于是,我在微信朋友圈预告了今天的选题,有两个典型评论:

1

评论之:“买房和租房绝不是‘有没有房’的问题,而是众多社会问题的集合。有没有产权和住得舒服与否没有关系?

这条评论来自一个前辈,今天已可以笃定做个旁观者来事不关己地就市论事。

2

评论之:“租房的优点是灵活,缺点是不安全”。

这条评论来自同行,同行是卖房子的,自然深受“安全感是促发中国人购房的动力”,一如钻石的营销出处。

房价

租得起→住得好→买得起,之间还有细分市场

大量流动人口进入一线城市,可能都是带着一个想要停留的中长期发展目标。虽然,他们在这个城市的停留方式随着他们的发展不同而最终天壤之别,但起步阶段的脉络大概如此:

阶段自然是租房——租房的定义是落脚,落脚的定义是“每天固定一个出发和归来的地点、买东西有个固定收快递的地址、以此为半径来选择自己在这个新鲜城市的工作(也可能工作主导了租房)、生活、社交。

于是,在财务能力可以承受基础上可以尽可能满足“交通出行方便、周边配套成熟、居住人口基本雷同”等三个选择标配。

大多数认为的第二选择是买房,不是么?

——等到工作稳定了

——等到存够首付了

——等到和这个城市有了(归属)感情

——甚至等到有一段个人牵挂决定长期驻扎了

表面上看,这个从租房到买房的逻辑是成立的,但今天一线城市的房价并非三年打拼就可以高攀得起,且随着房价的单边走高,这个首付能力也是一路向北,“租房之后就是买房”只是牌面成立,或者一切顺利才成立的逻辑。

那么,按照数学的双曲线逻辑来套路一下:

一方面  / 随着就业、资历和能力的提升,你可能被加薪被升职,自然也有了欲望,从消费到居住; /

另一方面 / 加薪(可能)赶不上房价上涨,于是尴尬在于工资翻番但仍然买不起房,或者说几次之后都绝望了。 /

于是,“改善居住条件”和“买房”是两个逻辑,于是“换(租)房”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却真实存在且基数巨大(因为一线城市的机会概率决定的),所以改善型租房是一种不可以被忽视的群体刚需。

房价

长租公寓观礼:为什么租房只和单身有关?

从目前一哄而上的长租公寓市场来看,省略掉具体的项目ABCD个案分析,因为他们高度同质化,所以他们的特征可能是和局部改善型居住相交,但应该还留有巨大的空白。

今天长租公寓的现状有两个看点或者说两个话题:

看点一:长租公寓可能一开始就介入了红海之争

在长租公寓这个概念提出之前,这种从字面上被混淆的概率是很大的:

1、长期租在一个老破小或者社区的,就不是长租公寓?

不就是带装修嘛。

2、长期在经济型酒店长包房的,就不是长租公寓?

不就是共享配套嘛。

以上两点,固然被如今长租公寓的业主方不屑,认为自己是凌驾于他们之上,但对于消费者而言,只要满足租金趋同的情况,彼此的差别就不会极端到排他性。

换而言之,如果能承受月租,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权重,在三者之间进行类比和选择,而绝不会忠诚到“非长租公寓不去”。

可以说,长租公寓面临着“老破小的价格竞争”和“经济型酒店的性价比竞争”。

房价

看点二:目标群体认知的高度偏执,决定了产品高度同质化

今天的长租公寓调研,可以偷懒但客观地这么说:“只要挑其中端的去看一个就够了,因为其他只会比它简陋而不会有战略上的完全不同”。

不是么?

1、目标群体:都是年轻人

2、目标对象:都是单身

3、户型面积:都是单卧室

4、装修风格:都偏时尚

5、配套设置:都是“大堂、休闲、煮饭、运动、简商务”这几个核心

尽管长租公寓还可以纵向分为“开发商自建型”和“运营商租赁改建型”,但成品都已经高度趋同,细节各表一枝并不重要。

建立在、二条款上的客户群体雷同,决定了对于这个群体的认知、需求、对应方案的高度雷同,所以长租公寓还真不是一个蓝海。

房价

 大于独居,N种客群

从长租公寓调研出来的那个下午,失望之余和同时不约而同:“长租公寓可不可以不仅仅针对一个人的居住呢”?

今天,在这个买不起房子的一线城市北上广深,超过一个人的居住,都被我们误解为——因为穷。

不是么?合租的理由,长期被我们误读为:分摊成本。

就没有彼此需要?

就没有彼此照应?

就没有合并功能?

一个人租房是买不起,两个人合租是不是也属于两个买不起?

这个悖论本身,是对今天长租公寓的“捅破式单挑”。

房价

两部著名的港剧【壹号法庭】和【妙手仁心】给我们的启示:以高收入的律师和医生为蓝本,他们为什么选择两三个男人(或女人)合租一套房?

莫非,他们也是纯粹为了 Share?

今天的租房群体中,抛开单一的分摊成本(尽管我也承认这是的诱因),但大量合租的存在还有几个不容小觑的群体目的:

1

情侣同居:就算单间即可也要讲究一定舒适度的,毕竟这是两份收入群体

2

同性求伴:可能是出于1+1<2的成本考虑,但彼此各需独立一间

3

丁克一族:买不起房的结婚,财务周期可能影响了他们的生育周期

4

留守一族:男女双方邂逅上海,孩子由老家父母照顾,两个人攒首付

5

商住一体:创业经费有限,白天办公随时沟通晚上宿舍,24便利家

。。。。。。

应该还找得出其他各种更加小众的非单身合租需求群体,但就质疑“长租公寓就是单身公寓”这个本就不稳固的论点而言,已然足够。

以上五种人群的显性特征如此,但隐性特征是时间周长,可能在未来的3-5年,这种合租的居住模式是稳定的,算是租房群体中的稳定人口或人群。

那么,今天一线城市正在一哄而上的租赁型社区,如果最终变成了单身城,不仅对稳定租金水平无益,而且也等于愣头青地无视了上述五种人群的真实存在。

房价

何况,最重要的两个核心不要忘记:

1、 很多租赁用地有租赁年限约定,即他们在服“租赁役”期满是可以销售的;

2、 每年百万方的租赁社区,去冲击酒店公寓的存量红海,以后不是更挤?

所以,在租赁居住用地的前期定位和产品策划上,为合租群体特别是未来“可转售”预留可能,对产品设计的指向性是非常明显的:

房价

1、 要大量加持两房产品,因为“一房太小、三房太杂”,两房扛鼎刚刚好;

2、 租赁社区的空间原则是可分可合:独立是拉脱维亚,合并是独联体;

3、 和传统两房所不同的是,必须是两个套房,客厅是公共部位

4、 两个卫生间是必须的,但不分主卧客卧,都是卧室的“标配附件”

5、 配套更加生活化,那些台球桌和健身房的使用率,还不如白领食堂

6、 没必要叫嚣“40岁不接待”,不是人群决定的,是人群的消费能力决定的。

即将一哄而上的租赁社区,如果不能钻营出自己的独特受众,后果就是买方市场,对今天的开发商或业主方而言,谁都不想看到这个看不到未来的未来吧。(文|黄欣伟)

相关搜索推荐

投诉
免责声明:本文系注册用户(作者)在房产圈发布,房天下未对内容作任何修改或整理。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房天下立场,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进行投诉。对作者发布之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房天下资讯>花开不败渦的姿态>正文